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第448节(1 / 2)
于此同时,检测、保护、数据监控等后台软系统,也一起跟着做研究。
王浩把整体的设计分成两大部分,一个就是最核心的储能线圈,另一个就是包括失超保护、自动化冷却控制、功率调节等结合在一起的软系统。
后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在完成了新型超导储能线圈的设计以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软系统的研究了。
软系统的研究要比储能线圈还要复杂,还需要结合储能线圈的测试进行完善。
这部分工作是耗时最长的。
另外一个部分,制冷系统,相对就容易了,因为使用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临界温度达到了147k,温度调节就相对容易了很多,只需要保证储能线圈内部温度稳定就可以了。
下一步实验组的工作就转移到软系统的研究中。
……
两个月后。
实验团队已经完成了储能线圈的测试工作,很大一部分软系统的设计工作也完成了。
下一步就是准备制造出实验品了。
这是不容易的事情。
虽然储能线圈的测试已经过完成,相关软系统也相对完善了,但线圈、检测器材、内部管道等,想要结合在一起,制造出对应的smes电池也很不容易。
在基础的设计上,还是要进行一定的修正、改进。
王浩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smes电池的使用场景,可不像是民用汽车或是无人机那样,制造好成品电池使用就好了。
smes电池,设计的目的首要是供给‘反重力飞行器’,后续论证可能会用于其他大型设备,甚至是大型军-事设备。
那么smes电池要怎么进行整装?
王浩有些不确定,就干脆先放下电池研究问题,直接去了航空工业集团团队的实验基地。
这天他收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邀请,参加第一次‘反重力设备’的起飞测试。
其实并不是直接制造出了反重力飞行装置,就只是测试让‘反重力设备’设备升空。
所谓的升空,也只是脱离地面而已。
航空集团的团队在反重力设备下安装了四台小型推进器,反重力设备也连接着电源线。
因为横向反重力技术让设备自身减重,最终设备的重量也只有不到两吨。
那么就可以以小型推进器,让反重力设备原地升空。
这是反重力飞行装置实验设计中的一环。
虽然只是简单的脱离地面,甚至电能还来自连接的线路,还是很具有代表意义的。
很快。
王浩到了航空集团团队的实验中心就看到了所谓的‘线路能源’反重力飞行装置。
其实就和反重力性的研究中的实验装置差不多,只不过包括冷却系统在内,都已经被独立出来,并搭载在了反重力装置上。
其他和地面连接的就只有电力线路。
王浩看到了装置以后,马上就想到了smes电池,第一个反应就是,“可以试着搭上超导线圈,再对内部改装一下,电子系统结合smes电池软系统……”
“不就能直接起飞了吗?”
第三百零四章 飞行器悬浮测试,合并项目,徐保功:肯定要两年吧!
西海市,航空工业集团,反重力飞行器研究组实验基地。
基地大厅内正放置着一台大型的反重力设备,设备是个圆盘式的结构,直径有大概二十米左右,被支撑着悬空放置。
站在大型装置的下方,近距离看过去给人以很大的震慑感。
王浩也有些期待接下来的测试。
这次测试实验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技术难度还是非常高的,可不只是推进器让反重力装置悬空那么简单。
有个留着板寸头的中年人,正站在王浩旁边介绍着这次进行的悬空测试实验。
他就是技术组总负责人段清柏。
段清柏正说着,“我们这次测试主要两点,一个就是电力推进器,另一个就是平衡性系统。”
“还有第三点,但是现在很不稳定,是自动控制以及重力调节系统。”
“在自动控制以及重力调节上,我们的后台做的还不太好。”
段清柏说着摇了摇头。
任何的电子技术谈起自动控制,都会变得非常复杂,但眼前的测试最主要难度还是在于电力推进器上。
如果电力推进器能运转稳定,修正自动化控制系统相对就容易了很多。
王浩也听着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测试实验的难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