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1 / 2)
就感觉像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李斯索性更深一步解释道:“相比侵占那点属于役夫的粮布,制衡六国遗民中的中上层,收拢天下人心更为重要。”
两套工装、六匹布、一百八十三天的口粮,役夫的福利补贴出乎意料的丰厚。
而越是丰厚,就越有利于十万黔首致富,压制六国遗民中的小富豪和士人。
越有利于收拢天下人心。
与天下人心相比,从十万役夫手中抠占一点粮布,未免也太显小气了。
周邈放心了,但又没完全放心。
御史大夫冯劫接棒说道:“仙使是担心,会有郡县官吏啬夫侵占贪污役夫的福利补贴?”
第54章 #给六国故地的黔首一点仙使神速的震撼#
不独嬴政,大秦君臣对周邈的印象约莫都是:似六国贵族子弟,至亲宠爱,衣食丰足,读书为娱,未经疾苦。
但不倨傲凌人,反而善良赤忱。
可此时,却以一种‘不过寻常’的语气,说起贪腐乱象。
乍然之下,大秦君臣不免惊讶,可很快便也明悟了。
越是豪富、权盛,越能深谙俗世阴暗,只因为他们身处其中。
耳濡目染,性情天真如周邈,也已颇晓贪腐之事。
何况从周邈的言行,可以看出他可能也是见多识广而已。
“……因此贪腐总是不能禁绝。尤其如今六国故地的基层官吏,许多都不曾归心大秦,自然不会尽忠尽责地办事。”
“科举取士尚未举行,又不能替换掉现在那些官吏。”
李斯反驳:“即便来得及科举取士,替换一遍六国故地的官吏,也收效不大。
全因至少前三届科举取士,应试者都只会是现有的士人——六国故地的应试者,自然也只会是六国士人。”
李斯这话与大朝贺当晚张良的见解类似,大秦君臣也都有此共识。
科举取士,本就是缓解基层官吏不足的同时,又收归六国遗民之心。
“新官吏依旧会是六国士人,换汤不换药罢了。”
周邈一愣,反应过来,似乎异地为官制度的确立,是始于汉武帝。
“李廷尉所言,是建立在‘本地为官’的当下旧制上的。”
既然说到这里,周邈也就简单插叙一句:“针对郡县自治现象严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倒是可以采取‘仕官避本籍’的‘异地为官’制度。”
“科举取士为朝廷提供了可供调配的官员,朝廷有了人力资源储备,自然就能避籍指派官员任职了。”
“虽然异地为官,针对的是官而非吏,吏员仍旧会拉帮结派,但官员可以辖管吏员,而且异地官求政绩,本地吏求财富,立场不同,也降低了沆瀣一气的可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