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要塞VS要塞十六(2 / 2)
眼下罗兰还不想和陆军翻脸,他不能大刀阔斧的革除那些弊端,裁剪掉毫无用处的一堆办公室。但制定出一套合乎现实情况和需求的补给物流计划还是能做到的。
防卫军对后勤补给的理解和建设走在了全世界的前面。罗兰还在少年军校那会儿,才刚走完队列正步,他所在的哪个班级就被拉出去进行参谋旅行。一堆未成年人全副武装下跋山涉水,累到半死不活不仅仅是为了锻炼他们的体魄和对命令的服从,更是将后勤补给的重要性彻底烙印进这群菜鸟的脑子里。尝过饥饿和疲劳的滋味,最终身心疲惫的走进兵站休息区时,任何人都能发自内心的理解,战场上补给线被切断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之后上关于后勤的课程时,自然没几个敢打瞌睡。
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加上有一位供职于防卫军后勤系统的挚友曾经在攀谈中透露的各种亲身经验和细节做参考,在众多专业会计和工程人员的辅助下,罗兰很快就制定出了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运输补给计划。
正如帕西法尔猜测的那样,罗兰将列车运行时间挪到了夜间,白天躲避轰炸,通过分段交接运输和合理分配物资最大限度活用运力,成功扭转了莱茵战线的补给困境。即便是刻薄挑剔的陆军也不得不在这份成绩单面前低下高傲的头颅。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真正耗费罗兰心血,让他连轴转了许多个日夜的,是如何全面动员查理曼的国力投入到眼前这场已经明显出现总体战特征的战争当中去。
总体战——这是亚尔夫海姆一切军事学说的核心思想,其一切战略和军事行动都是围绕总体战去展开的。
要想压过总体战,就只有总体战。要想弥补与亚尔夫海姆之间的技术差距,就只能用人力资源优势去抵消。哪怕世界因此化作把众多鲜活生命当成消耗品或是单纯数字大量消费的疯狂地狱也在所不惜。对于这一点,罗兰已经有所觉悟。而将这种觉悟和理论付诸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彻底动员查理曼的人力资源。
动员可不是嘴巴说说,下个通知就完事的简单工作。里面牵扯到大量的计算以及国家的组织能力还有对国家经济、工业乃至社会生活的影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要征召某某村的年轻人从军。该村人口多少,有多少适龄服役青年,征召这些人后该村的农田要如何耕种,剩下的老幼妇孺要如何养活自己的同时缴纳赋税,这些青年要送到哪里去领取服装和装备,接受怎么样的训练,然后如何安排他们到前线承担什么样的工作等等等等,完全可以说牵一发动全身。
拥有完善组织架构和体系的亚尔夫海姆可以在发布动员令的10~12日内完成部队的展开和部署,查理曼要展开同等规模的部队却需要将近1个月。这当中除了运输手段上的差距,最大的问题便在于亚尔夫海姆有一套适应大规模战争需要的动员体制,查理曼在动员深入程度、规模、速度全面落后于他的最大对手,而且不能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总体战。
现代化战争不但是作战部队和装备的全面对抗,同时也是交战双方军工生产、技术发展和后勤保障的对抗,兵员、装备、粮食物资中任何一方面出现短板,整个作战体系都将受到根本性影响甚至破坏。在眼下这场战争中,亚尔夫海姆受限于兵员总数和地缘困局,导致战略战术选择有限。查理曼则是各方面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但承受着后勤供应不足的困难,又无法通过发挥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来实现预定的战略或战术目的。
或许有人会奇怪,查理曼不是一直在扩大军队规模,怎么可能会无法通过动员来发挥数量优势?这里面其实有个误区,动员并不是把所有能扛枪的人召集到前线就好,维持作战体系同样离不开工农业体系的支撑。以前面那个某某村征兵为例,当村子里的年轻人被征召去当兵之后,留下的老弱妇孺不但要承担起曾经属于丈夫、儿子、兄弟的工作,事实上还要承担养活这些青壮年士兵的工作。因为他们所缴纳的战时税务、交割给政府的粮食,当中很大一部分被运往前线消耗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城市里的工人、职员。
如此一来,前方兵员需求势必会和后方劳动力需要在人力资源分配上产生矛盾。18~50岁的成年男子是工农业生产体系中最适合的劳动力,这个年龄范围内的男子恰恰又是军队征召服役的主要对象。一旦动员年龄超出这个范围,生产体系势必需要找到新的劳动力来填补这个空隙,否则就会面对生产效率和数量快速下降,前方供应需求不断增加的危险。当供需矛盾突破某个阈值时,被动员起来的成千上万军人不被打死也会被饿死。另一方面,政府即便采取竭泽而渔的方式来完成指标也未必能满足前线的无底洞,万一操作不慎(这种情形的概率很高),无法保证农民和工人的最基本生存需求,不但无法得到足够的粮食和装备,也难以保持后方的稳定。
综上所述,动员首先要提供部队足够的作战人员,同样也要平衡国民经济、后勤和作战的关系。一般来说,一名普通陆军士兵需要至少4~5名劳动力支持。技术兵种需要更多劳动力的支援。亚尔夫海姆之所以能实现3.4:1这样异常极端的劳动力与军队数量对比(这个比例放到普通国家就是全面崩溃),一方面是其使用了大量的人类劳工,将精灵从生产线上解放出来,组织成一支以精灵为绝对主体、高度可靠的军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防卫军的后勤系统很早就实现了机械化,依托强大的经济和工业体系,机械化和海、空、铁路运输系统有效保障了后勤供应。无法享受这些便利的查理曼固然不可能实现如此极端的动员,但通过调整产业供需结构和实施配给制,至少能达到14.5:1的动员程度,光是这样就足以在齐格菲防线前凝聚起一支规模和实力足够的大军团。或许这支军团无法战胜防卫军,也突破不了齐格菲防线。但足以逼迫亚尔夫海姆把所有资源和机动力量投入到正面对峙消耗当中,直到出现僵持不下的局面。这个过程不用许多时间,只要半年左右,各国介入的窗口就会出现,届时平息战火、实现和谈将从可能性转为现实。
为实现这一计划,罗兰首先要恢复莱茵战线查理曼军的作战能力,确保防线的稳定。争取时间来实现他的动员计划。就目前来看,他已经做得比预期中还要好,如果继续这种态势,亚尔夫海姆将不得不面对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形。
为了避免出现那样的结局,一贯善于占据道德高地的亚尔夫海姆也不得不放弃做表面功夫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