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告天下书(2 / 2)

加入书签

“盛朝,你倒底在哪里?”秦婉清目光看向报社方向,如今这报社被周围不少老百姓保护着,可是里面的报社人员已经消失无踪。

“真是想不到,这天下百姓居然要你做……”

秦婉清心中感慨,这一次民运一起,而后报上写道汴梁老百姓居然将皇宫给攻克了,而后威逼朝廷,让哲宗赵煦禅位给秦朝,秦婉清当时便懵了。

“盛朝向来没有当什么皇帝的想法,这次的事情,倒底是怎么回事?”

“老师,书院中人人都说这一切是盛朝自己策划的,真是这样么,那也太可怕了吧?”秦婉清心中自语着,虽然说是秦朝可怕,可她嘴角却自豪的微微翘起,她内心是很佩服秦朝,也很为自己秦家寨能够出这么一个人物而自豪。

而且她对秦朝的能力是比较清楚的,更是绝不相信程颐对秦朝的那些评价,只是程颐是她师辈,她心中即便有不同意见,也不好去反驳。

“我秦家寨汉子都是粗野之人,很少出现聪慧无比者,没想到这一次却是……就这么三下五去二,就把整个大宋朝廷给逼得……”

“盛宝早期还总是想和盛朝争,这一次听说了他要当天子,却是……”

“就是这报社都被慈航静斋给封锁了,盛朝也躲开了,不知现在这天下情势如何?”

洛阳报社被封锁,得到天下的真正情报往往要慢几天。

“嗯?”

只见前面不远的十字路口,一个人正在墙壁上张贴着一张榜文。

这什么榜文?

秦婉清连快步上前,而周围一个个好奇的路人也连围过去,这榜文十分巨大,那张贴者此时才张贴了三分之一张,可是——

“秦仙傲告天下书!”

七个字忽然跳入秦婉清眼帘。

“什么,盛朝的文章?”秦婉清连几个闪身,冲到了榜文处,而后直接看了起来。

“原来是盛朝消失前留下的遗作。”

“论联邦政府?”

“什么,这所谓的君主立宪制,皇帝完全就是个象征?真正治理国家的是由选民、内阁选出来的……”

“还有这民主共和制……”

……

秦婉清眼睛瞪得大大的,呼吸也一下粗重了。

“好,这样的朝廷当真是颠覆一切,闻所未闻,不愧……不愧是他想出来的。”

“而且看起来似乎真的能操作,只是老师他们怕是不会同意的,而且,这违背了孔夫子的立国思想基础……”

“老师他们怕是会怀疑这样选出来的,能力真的够么?”

“还有这种方式在我大宋现阶段恐怕,咦?”

……

秦婉清脸色更加兴奋了,这后面是秦朝讲大宋现状如何组建政府,而后就是报社全体记者的提议,再而后……

“什么,有这么多人都同意了?”

“黄嘉带领泸州军全体支持,严元楷带领舒州军全体支持,沂州袁益勇宣布……”

榜文上将现在已经同意了报上建议的一个个地方,一只只军队,一个个反王名单都列了出来,秦婉清微微一计算发现整个大宋,几乎六成的地盘都已经同意了成立新华民国联邦政府。

“这……”

“这岂不是说,盛朝他已经是……皇帝,不对,是国父!”

秦婉清身体都激动得颤抖——“爹,娘!你们看到了么!看到了么?”

这时四周——

“秦公子没让我们失望!”

“秦公子的建议,原来那就是神仙国的朝廷呀,果然神仙国的就是不同,是由老百姓自己选人,而不是天子来选。”

“这种法子好呀,那姓刘的,明明无才无德,可偏偏上面就派他来当官,他放屁,我们也只能说香,若是我们来选,谁会选这种人?”

“好东西呀,秦公子果然是为咱老百姓着想,才能想出这种组建朝廷的方法。”

“秦公子是国父,这……”

“我们本来就是让他当天子,这国父和天子倒是差不多,也罢就叫国父吧……”

……

四周不少人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甚至也不管身旁的人是不是认识的,便拉着唾沫子四溅的讨论说了起来,都兴奋激动得很,天下形势成为这个样子,朝廷头痛,老百姓自己也有些骑虎难下,也有谨慎的人,生怕一个不好,就天下大乱起来。

天下一打仗,谁还能好得了?

人人都期盼着秦仙傲出来收拾这残局。

只是秦仙傲被朝廷给暗中追杀,偏偏不能露面,老百姓也急,也心中忐忑。

这时看到这榜文,就相当于是来了一场及时雨,一个个心也安了,胸中也有谱了。

更何况这个组建政府的建议,还充份考虑到了老百姓的利益,由他们与报社联合参与选择参政人选,组建朝廷。

而这人选。

“我福进才在这一带多少也有些脸面,以往碍于我的学问不够,总是中不了举,这才只能混成这样,可用这种老百姓来选举的方法,我若是活动活动,说不准也能成为一个参政员,享受享受当官老爷的乐趣。”

“那刘家的老三,才能很不错,我推选他去当参政员,我们这里便有福了。”

“我们自己选的人,若是不行,哼,下一届就换掉他,有了这权利,还怕他们不为民着想?”

……

老百姓虽然很多人读的书不多,可并不蠢,一个个心中想明白后,更是激动不已,而后这榜文仿佛暴风一样向四周传开,接着——

“谁要是反对这新华民国,老子就不让你好过。”

“对,那什么地方都举行了游行,支持秦公子新华民国的成立,我们洛阳人也不能落后……”

……

很快便有人组成了游行队伍,这队伍也迅速的壮大着。

洛阳如此,洛阳周边,汴梁一带,凡是报社停工的地方,街道繁华处的墙壁上也同样张贴起了一张张同样的榜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