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二章勾勒二五计划的蓝图二(1 / 2)

加入书签

时间在缓缓流逝,当第一片洁白却冰冷的雪花落下的时候,自大明建国迄今四十有一年,第一次云集了来自全国各个地区的军政主官。

除了远在西北前线的楚王朱桢、副帅朱高煦,镇守西南的主帅陈春生、副帅朱允熞之外,连闽浙水师的主将永城候薛恪都回转了南京,包括一直在地方公干的徐辉祖、李景隆。

各省左布政使、都指挥使悉数到齐,南京城内,一时官气冲天。

只可惜本该欢声笑语的日子,随着一纸讣告而蒙上了一层沉重,漠庭三都户之一的都护,西平侯宋晟早在几个月前就因为北地突然转凉的天气,加之年迈七旬,病亡身故。

距离他卸任五年一任的漠庭都护,可以南回京城颐养天年,就差那么几个月了。

其二子宋瑄带着亲兵,披麻戴孝的扶灵回的南京,早早接到报丧的朱棣在向朱允炆汇报后,后者亲自带着朱棣、徐辉祖、李景隆等人出城十里接灵。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西平侯、漠庭中都护宋晟忠勇武毅,宣威肃烈,今逢灾厄,七十有四而卒,时大明之不幸,时朕之不幸。

朕失肱骨、国折栋梁,思之念之,哀之痛之。

西平侯自幼从军,骥附太祖纛下,先有逐夷开国之勋、后立平叛克敌之功,朕自即位以来,佐赖其持节西北、后镇草原,守土安邦,是为国之柱石。

特诏告天下,追封西平侯为肃国公、谥宣武、追授特进光禄大夫衔,于其故乡凤阳府定远县勒石刻碑,以书其勋。二子瑄嗣西平侯爵,其女兰加诰命定远县主,钦此。”

宣武肃国公。

荫子荫女,宋晟的一生虽然走完了,但总算是落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等将来修明史建文实录的时候,总称的上一句忠臣名将,其一支嫡脉,也能安享几代富贵,算得上是名利双收了。

发丧的时候,朱允炆就没有再去了,但他还是让双喜做代表,送了挽幛和帛金。

等忙活完宋晟的悼礼,时间就算是踩上了年关的尾巴,一场值得大书特书,使举国各省地方都瞩目的大会正式在奉天殿召开。

与会者除朱允炆外,总参谋长朱棣、内阁全体阁臣、五军都督府十名都督、在京三品以上京官和各省左布政使、都指挥使赴殿参会。

总结一五,表彰功绩。

这就是这次大会第一天的主要议项。

内阁首辅杨士奇代表内阁,在会上进行了汇报工作,汇报了一五计划的全部成绩,通报了各省的实际完成情况,最后宣布表彰。

“为表彰山西左布政使丁景福、江西左布政使方孟昇、福建左布政使褚知节三人之功,特加尚书衔,仍任本职,另赏银五千两、绢百匹。”

干得好的自然要提拔奖赏,但中央的位置一个萝卜一个坑,内阁跟朱允炆商量了一次,找来找去也没有合适的位置安排,就算能挤出一个部堂尚书,也不够三个人分啊,还是朱允炆大手一挥。

那就干脆每人都加一个尚书头衔,继续当布政使去。

低职高配不就完了。

实权没怎么加,但这俸禄可是从正三品成为了正二品,也算是奖励了。

因为一五计划摊派到的各个省基本都完成了任务,所以这次就没有了处罚,只有这么三个省的成绩最突出得到了嘉赏。

“能有今日之成绩,皆诸卿之功绩,朕已经在华盖殿设了国宴为诸卿表功庆贺。”

虽说痛饮为贺,但不仅朱允炆没有喝酒,赴宴的所有人也都是浅尝辄止,因为谁都知道,大会的第一天只是皇帝给的甜枣,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几天呢。

那就是展望二五!

要让全国各省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不敢说脱贫致富奔小康,但起码的温饱线一定要达到。

“西北朵甘都司和云南是眼下我大明民力最困弱之地,两省共有两百四十七万丁口,过七成难以做到年有余粮,更别说添置新衣、食之有味了。”

第一个提出难题的就是云南左布政使顾宪和朵甘都司同知,原哈密国大汗脱脱,哈密国内附置哈密卫后,脱脱受朱允炆赐汉姓孟,通蒙,赐名献忠。

朵甘都司汉蒙混居,部分早年就降明的蒙古人内迁辽东、河北,部分已经投降长达三十年的顺民留居,在青海以畜牧、种植青稞为生。

云南和朵甘地区的问题是难以自力更生,仅依靠朝廷免除赋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而实际上,每年云南和朵甘地区的赋税基本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甚至没有南直隶脚下任一一府之多。

“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内阁拿个解决办法出来。”

朱允炆现在也正蹙着眉头发愁,他对这两个省的情况了解的不多,除了知道这俩地方很大。

朵甘地区等同于后世青海和甘肃两省之合,而云南也比后世云南要大,毕竟有麓川(缅甸北部及部分中部地区)宣慰司在其辖境内,加上之前云南都司都指挥使是马大军这个悍将,一些无人区或人迹稀少的地方,也就都理所当然成了大明的土地。

“内阁计划在五年内,修筑一条由西安通往朵甘的通途,朵甘地区现已探出工部铸炮所需的镍矿及其他有用矿产,而且还有煤矿,内阁的意见是在朵甘设立煤运司和矿运司,将那些居住在沙漠周边或地力贫瘠的百姓临矿安置,改农户为矿户,一应产出全归百姓所有,朝廷亦不收课税。

转运陕西后,由陕西商会和工部陕西清吏司收购,卖得的钱财换购粮食及衣物,均分与这些百姓。”

统一生产,统一分配。

这不就是工业生产性质的公社大锅饭制度了吗。

受制于时代的运输能力,如果仅仅依靠来自内陆省源源不断的输粮支持,朵甘地区的百姓确实很难生存下去,只能艰难求活。

而且,虽然水土流失及沙漠化程度原比后世要好太多,但比起两千年前的老秦时代,西北终究不再是所谓的关野沃土了。

地力贫瘠,难以自力更生,必须转变生存方式。

朱允炆想了一阵,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便看向孟献忠问道:“内阁的意思如此,卿家可有疑问?”

后者也是麻爪,他以前说着好听是国王,但哈密国才寥寥几万人,而且傍水草而居,过着的还是游牧民族的旧有习性,现在做了朵甘地区的主官,治下人口增多不说,情况也复杂,哪里知道怎么领导。

内阁的建议他听不懂好赖,反正觉得比自己前几年那套放任自治,生死有命好的多,当下便忙不迭的点头。

“那就如此吧。”

解决了朵甘地区的问题,紧跟着便是云南。

相比起西北,云南虽也有困难,但是比起来还是要好些的,毕竟有西南其他几个国家给撑着,还有交趾这么一个粮仓在,如果是图懒省事,完全可以让交趾养着云南。

但问题就在于这了,大明养得起云南也养的起朵甘,但总不能养几百年吧,得想办法让云南的百姓拥有自力更生的本事,达到收支平衡。

“还是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

这六字箴言的价值不管在哪个时代都吃得开,尤其是在古代,那更是实现温饱的第一要素。

“西南多山多林,往内陆修的话,费工费时,内阁的意见是往交趾修。”

夏元吉开口道:“全程近一千五百里,打通这条交通大动脉后,不仅我大明与西南诸国之间的往来会更加紧密,也可以使得云南跟交趾实现快速互通,这条路就修在当年征西南的那段密林中间。

沿道所伐树木,正好可以走交趾之海防港卖往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富商营建府邸、充用木炭等作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