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接旨(1 / 2)

加入书签

金汉老对李芳远说道:“大王,我反复与明国使臣交谈,但是他只是说除了惯例的赏赐,并无其他的赏赐。”

李芳远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算了,不能显得咱们朝鲜太过贪婪了。并且本来就是已经答应正式接受赐姓了。能有其他的赏赐是幸运,没有也不必苛求。”

“你打听了吗,明国到底是赐朱姓于我一人,还是我整个李氏?”

金汉老说道:“杨本说了,是赐姓给大王一人。”

李芳远皱眉。他大概是想了什么,不过并没有说出来,而是说道:“那你下午再去一次安置明国使臣的驿馆,告诉他们,我接受了赐姓之事,明日就让他宣明国皇帝的旨意吧。”

“等你将此事告知明国使臣之后,就去礼曹判书衙门告诉他们预备接旨的事宜。”

金汉老答应道:“是,大王。”

李芳远接下来又留金汉老用了午饭,然后才让金汉老离开。

李芳远又独自待了片刻,然后返回景福宫后宫。明日赐姓并且正式册封他为朝鲜国王,他的妻子靖宁翁主闵氏也要出席,他要告知她明日做好准备,并且嘱托她一些事情。

李芳远也打算看一看自己的儿子。李芳远的前三个儿子都在出生之后不久就夭折了,这给李芳远留下了十分可怕的印象,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儿子也十分在意。这些天他即使这么焦虑,每日也会去看看自己的几个儿子。

但是李芳远今日回到后宫之后并未马上找到闵氏,宫女说道:“大王,刚才闵无疾公子来见翁主,翁主正在与他会面。”

闵无疾是闵氏的弟弟,他们见面倒是也很是正常,李芳远也没有在意,只是嘱咐宫女在闵氏回来以后告诉她此事,然后自己去前朝处理政事。这些天他一直没有心情来打理这些事情,并且也没什么大事。

晚上李芳远见到闵氏,嘱托完事情之后,与她在一起用饭。闵氏抱着嫡长子李,笑呵呵的给李喂饭。

李芳远本来有心事,一直心不在焉的,但是闵氏一直十分高兴,让李芳远很是奇怪:从刚才他嘱托她事情的时候闵氏就很高兴的样子。闵氏也是经过不少事情的人,若是一点小事笑笑也就过去了,怎么会一直这样高兴呢?

他忍不住问道:“你有什么高兴的事情?从今日晚上我见到你开始,你就一直这样高兴。”

闵氏忍不住笑着说道:“殿下,今日大明的使臣,前次来过一次的礼部主事朱观给我的二哥无疾带来了一封书信,是山东闵氏的书信。”

“山东闵氏的当代家主闵林俊给在信中写到,承认了我们骊兴闵氏是山东闵氏的分支!”

“这真的是太好了。咱们朝鲜那么多家族都声称是大明的那些声明显赫的人物的后代,只有我们骊兴闵氏得到了本家的承认,真是太好了。”

原来此时朝鲜人和后世一样,一直想和华夏的名人有关系;不过此时他们还不敢宣称孔子是朝鲜人。

所以他们采用另外一种方法来和华夏的名人套上关系,那就是宣称自己是某个华夏名人的后代。当然,也许他们并不是瞎说的。

骊兴闵氏就一直声称是闵损的后代。闵损,字子骞,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以孝顺出名,事迹进入了二十四孝之中。

现在闵损的直系后代承认了骊兴闵氏也是闵损的后代,这让身为骊兴闵氏的闵妃非常高兴。正如她所说的,只有骊兴闵氏得到了华夏本家的承认,这相当于抬高了骊兴闵氏的门第,她怎能不高兴呢!

这当然是允想出来的方法。允不想在拉拢朝鲜豪族上花费太多,但是又要拉拢他们,于是就想到了承认他们是自己声称的华夏名人后代的办法。

这种事情惠而不费,既让他们感激,也能让这些朝鲜豪门和大明扯上关系。

并且对于允来说也是十分简单的,他只需要派人到山东找到闵氏当代的主家,然后说可以让闵损陪祭孔庙,并且给予闵家一个世袭的翰林院的官职就行了,就像是颜家一样。

闵家当代家主闵林俊马上就同意了,然后写下这封信让允派去的人带回。

允然后让杨本带着信来到朝鲜,并且让朱观交给骊兴闵氏的人。接下来就是李芳远看到的情况了。

李芳远虽然和李成桂相比仍然差的不少,但是昨日李成桂刚刚提醒过他要防范明国拉拢朝鲜的豪门,所以顿时怀疑这是明国的拉拢策略。

但是李芳远思考了一下如何避免这种拉拢之后却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办法。

人家愿意认祖宗,他还能阻止不成?今后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确实是某个名人的后代然后去明国祭祖,他还能阻止不成?

所以李芳远十分烦躁,吃到一半的饭不吃了,扔下碗筷大步走了出去,让闵氏很是诧异。

李芳远不愿意遇到什么事情都去求助自己的父亲,所以独自思考如何防范明国对于朝鲜豪门的拉拢。虽然仍然没有找到对于允这一招的办法,但是总也是有些收获。

第二天李芳远很早就醒来了。他看看时间,到该起来准备的时候也差不了多久了,于是起床先练了一下武。他也是从小练武的人。

等到了时间他换上衣服,进行接旨之前的仪式。

挨到快到中午的时候,杨本手捧圣旨来到景福宫门口。

杨本在规定的位置站定,然后说道:“权知朝鲜国事大臣李芳远接旨。”

李芳远紧握了一下拳头,然后跪下说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芳远是十分不愿跪下的。之前他也跪过一次,就是朱元璋选定朝鲜为新国家国名的时候。从哪以后他就想一定不再跪明国的圣旨。但是今日他还是不得不跪下,这让他十分愤懑,却又无出排解。

李芳远的身后所有在场的朝鲜大臣也都跪下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