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3章 难题(2 / 2)

加入书签

这是一个假设的命题,因为首尔到全南的火车是有的。不过崔正源说了这是一个问题,学生自然要去思考其中的利弊。

想了又想,他才不确定地道:“很好,这样的话西海岸地区的人互相流动就会加快。商品的运输速度和量也将提高很多,是对经济很有益处的建设。”

孰料崔正源却摇摇头,反驳了他的想法。“可是我反对,因为我是铁路沿线的居民。修建铁路会占用我的耕地,让我失去生活来源。国家给的补偿太少,并不足以弥补我的损失。”

学生也被挑起了怒火,有些生硬地道:“修建这条铁路是对整个国家都有益处的好事,怎么能够因为个人的利益而至国家利益于不顾呢?”

崔正源又点点头,道:“那好,为了国家利益,我忍让了。可是还有人反对,这次反对的人是一个历史学教授。他反对的原因是铁路的修建,要经过一处古代遗迹,是对历史文化的损毁。”

“这……”学生呆住了,不知道这话该怎么反驳了。

不过他也是有帮手的,他旁边的同学站起来,想了一个主意道:“可以绕路啊,这样既可以保护古文物,又能让铁路顺利建设,岂不是两全其美?”

崔正源依旧云淡风轻,再次摇着头道:“不行,这次又有人反对,是铁路建设公司。绕路的话,工程量会增加,超出预算,国家不给补贴。而且绕路的话,地质达不到要求,还需要凿穿隧道,各项成本增加。这该怎么办?”

好吧,两人都没办法了,互相看了看,只发现对方眼中的无奈。

崔正源设定的问题和说起的难点,都是现实的生活中会遇到的难事。他们并不是政府工作人员,没有具体的工作经验,自然拿不出合适的办法。

事实上在崔正源设定的条件下,别说他们了,就是最经验丰富的政府,在现今的制度下也无计可施。

因为崔正源假设的这个问题,其实在现实里真的有发生。不过不是在韩国,而是在意大利。

有鉴于罗马日渐拥堵的交通,罗马政府准备修建地铁,缓解交通的压力。

孰料这个有利于民的举措,却遭到了多方的反对。

因为地铁将会从古罗马角斗场旁边经过,很多人都怕地铁的修建会让角斗场的根基松动,破坏了这处举世闻名的遗迹。

结果因为反对的声音太大,导致这个惠民的建设时至今日还存在于纸面上。

遥想中国历史上那个最大的水电工程建设,涉及到了多达三百多出的文物古迹。遭遇的反对之声也是极大,但因为政治制度的不同,还是被顺利地贯彻执行下去了。

当时还有不少的所谓公.知、精英们痛心疾首,认为此举是文化沦丧、传统断绝的人间惨事,在社会上颇引起了一番舆论。

但当时国家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古迹,做了最大的努力,包括整体迁移等等,细致到了甚至是一块砖的编号的地步。

这些办法和措施,说明国家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并没有忽略对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做到了他们能够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而与之相比,那个水电工程的修建,却已经迫在眉睫。

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区,占全国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七十还多。

而电力又是现代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能源,而电力的缺失已经到了影响国家发展的程度。

国家发展决定了国家实力的增长,也意味着经济的繁荣程度。更具体来说,这已经关系到了国家能够发展壮大和普通民众的吃饭穿衣的问题了。

和这些相比,那些古文物建筑就真的那么重要吗?

国家无法发展,就意味着原地踏步。中国已经原地踏步了上千年,最终被虎.门的炮声打入了万丈深渊。

和那样惨痛的经历相比起来,保护文物与国家发展相比,孰轻孰重还分不清吗?

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领导人可以在这样的难题中选择更有利的一面,并且坚定地贯彻执行下去,最终转化为国家发展的动力。

而所谓的民主制度之下,群声如沸,此起彼伏,吵到最后也很难得出一个结果来。

最终,国家还是在原地转圈,一事无成。

在当今这个追星赶月的年代,效率低下都是不能容忍的,就更不要说“民主”光环下的互相扯后腿了。

以往大家都沉浸在所谓的民主的美丽幻境之下,没有人注意到这其实是一个难解的陷阱。

现在,崔正源就通过一个普通的例子,把它的弊端完整地显示了出来。

就看这冲击到最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