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纳税大户 第102节(2 / 2)

加入书签

四阿哥皱了皱眉,低头饮茶,没说什么。

过一会儿,四阿哥问:“看完了吗?”

玉格抬头道:“回王爷的话,那个字有些难读,请王爷稍等会儿。”

四阿哥皱着眉头,又等了一会儿。

她这模样瞧着是真乖巧,事儿也办得聪明,怎么这性子,四阿哥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些,不会满语就算了,连普通汉字都读得这般费劲。

又过了好一会儿,玉格才松了口气,回道:“回王爷的话,看完了,说的是山东泗河今夏雨量激增,使得泗河水位上涨,南大桥被冲毁,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溺死了男女一百多人,冲毁房屋无数,兖州知府金一凤捐资治理水患,修整加固了桥梁。”2

四阿哥点点头,“你怎么看。”

她能怎么看,若是没有最后一句话,他给她这折子,她会以为他是准备派她去处理此事,但这事已经处理好了。

玉格笑道:“回王爷的话,奴才觉得这兖州知府和奴才有点像。”

这话回得实在不正经,是说一样的钱多吗,可人家的银子用得比她正经也正义多了。

却不想,四阿哥点了点头,道:“爷也这么觉得。”

玉格脸上呵呵的笑着,心里却琢磨开了,这话音听这不对,四阿哥可不是会说玩笑话的人。

四阿哥抬手又递了一份折子给她,也不用她慢慢看了,径自吩咐道:“河北的固安、定州、井陉、清苑等地发生了干旱,你去吧。”

去吧?!

这是玉格头一回被人堵得说不出话来,什么也不给,就这么去吧?去哪儿?那是干旱,户部要给银子的啊!

偏人设不能崩,这是她目前安身立命的关节。

“嗻。”玉格笑着应了。

第114章 、人带人

“赈济旱灾这事儿可不好做,尤其还不给银子。”崔先生紧皱着眉头,“虽说只是四个不算大的县城,但这样的灾情,往年朝廷也至少要拨十万两银子。”

玉格沉吟片刻,摇头道:“十万两银子,但真正用到百姓头上的怕不到五万两银子。”

崔先生说不出什么意味的勾唇笑了一声,“七爷也太乐观了些,五万两银子,”崔先生摇了摇头,“能有三万两银子落到实处,就算上头的官员们清廉了。”

玉格沉默久久,突然明白了四阿哥把这差事这样指派给自己的用意,银子从她手里直接到百姓手里,省了中间不知道多少层贪污剥削。

“如此说来,咱们或许也要不了太多银子,先按五万两准备吧。”

崔先生道:“可是咱们如今账上可就五千余两银子了,这还是元宵时卖口脂套装攒下的,还有预先给到咱们这儿的新款预定费,这些统统加上,也就五千余两。”

他们的银钱虽然阔,可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想到这一处,崔先生恼怒起来,“不说七爷送出去的礼、撒出去的银子,只去年七爷就给朝廷挣了五万两银子,如今又要五万两,这真是、这是要杀鸡取卵吗。”

“还有一件,”崔先生虽然恼怒,但也没忘了自个儿幕僚的差事,“这件事若七爷果真用五万两银子办下来了,倒是能救了四县百姓,只是七爷就要得罪不少人了。”

玉格看向他,“从前赈灾的官员们?”

崔先生点点头,“从明末到如今,各地灾害频发,是以曾经负责赈济的官员不知凡几,所以七爷若好好办下来了,不知要得罪多少人。”

“若是七爷也用上个十万两,”崔先生说着摇了摇头,“就是同样用十万两,效果如何,明眼人也是瞧得见的。”

不说十万两,就是只用五万两,同之前也必定大不相同。

“报假账?”崔先生刚说完又摇了摇头,“那过不去雍亲王那关。”

“七爷,”崔先生郑重道:“雍亲王这是在试您的本事,也是在试您的良心。”

“他这是要做什么?”

玉格摇了摇头,他也不知道他此举还有什么深意,只是,“这差事已经落到了咱们头上,雍亲王如此任命,皇上也必定是应允了的,所以,咱们也只能硬着头皮做下去了。”

至于本事、良心,玉格道:“先不用管别的,咱们就只管这件事,办好这件事就行。”

总之这事是自己领头,若有事也都是她一人的事,而她有事,不过回到自个儿原本的地方罢了,只要不牵连别人,倒真没什么好怕的。

至于五姐儿她们,有她的这份功劳在,康熙和雍正必定会多照顾几分。

崔先生笑着重重点头,“崔某果然没看错七爷。”

玉格笑了一声,不置可否。

“其实有既不负良心,又能保全自身的法子。”

“什么?”崔先生正在铺纸,准备大致画一画四县的位置和离京城的距离。

玉格垂眸笑了起来,“那就是卷死他们。”

“什么?”崔先生提着笔愣愣的看过来,一个字也没听明白。

玉格笑道:“本事和良心,总要先有了筹银子办好这事儿的本事,才能再选择要不要违背良心,所以只要咱们把前头一样做到极处,我想,就算后头有人嫉恨使绊子,咱们没违背良心,一心为公为民,又要这样的本事,皇上大约也舍不得咱们就这样折了。”

崔先生细品了一会儿,听明白了她的意思,只是,“这和卷死有什么关联处。”

玉格笑着摆手道:“没什么,先生继续吧。”

崔先生皱了皱眉,七爷总是突然说这样没头没脑的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