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2 / 2)
而时代也给了这样一个不羁的艺术少年,足够肥沃的土壤。
在十几岁的时候经历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从文学到音乐,万事万物都在革新、解构。中专期间玩乐队,也和当年听了崔健们的“西北风”有关,这种新奇的音乐风格让他感到特别有劲,觉得工厂的男孩子就该这么有力量。
开始学习艺术后,宁浩突然觉得生活有了颜色。以至于他日后回忆起在山西的日子,最先想到的不是灰和黑,他把那段时光描述为阳光灿烂的。
但短暂的快活过后便是迷茫,像宿醉后的反作用力,毕业后的宁浩,第一次对人生感到迷茫。当时山西的环境让他难以画画为生,只得选择电视台、话剧团等单位,这类公司与艺术沾边,实则却毫无关系?
毅然拒绝父亲劝他经商的要求、放弃稳定的工作,只身赴往北京,想在那里学画画。可一次体检过后,突然被告知自己其实是色弱,这让学习实用美术的他,顿时觉得这条路走不下去.
阴差阳错间,宁浩遇到电影!
拍电影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其实正是在于他能够在拍的过程中触碰到艺术的迷人之处,那种千变万化的自由感、那种好玩这点让他觉得特兴奋。
直到很久之后,宁浩还会怀念拍《绿草地》时的日子。面对眼前的美景,他会有意识地想要去破坏一下这种美感,做一些不那么规矩的构图,比如把地平线摆在画面的中间、拍人物时拍个半中景。
甚至于到后期阶段,还要把一些美得像明信片一样的镜头剪掉,只为了让自己的作品不那么矫情。
这种混乱感其实一直延续到疯狂系列的前两部。《疯狂的石头》日后为人所称赞的地方,多在于其精妙的叙事与人物刻画,可实际在摄影上也花了不少心思。
没有为了凸显画面的美感而使用大量长焦镜头,反而是用了很多广角,以至于最后呈现出的重庆黑黑的,甚至被当地的一个干部说看着有点脏。可在宁浩心里,有一点点脏这种感觉就对了,这才是适合这部电影的风格。
事实上就在宁浩最享受电影的乐趣、拍摄《香火》和《绿草地》是电影产业一次巨变的开始,随着《英雄》拉开商业大片时代的序幕,包括张艺谋在内的很多老一辈导演,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宁浩的才华和好运气,让他在刚拍电影的那些年里,似乎很容易就找到市场与表达的平衡点,无需经历同行们的纠结,可以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曾有人问宁浩,为啥要在两部相对文艺的电影后,选择拍《疯狂的石头》这样一部电影。
宁浩说:不为什么,我就是喜欢那样的!
对于自由的追求,让宁浩对旅行也有一种偏爱。《心花路放》的公路之旅算是自我的投射,这个故事的灵感和旅行有关。
而《无人区》的灵感也源自于拍《绿草地》期间,与同伴开车时的一次意外,让他思考人这个社会化动物一旦脱离社会环境的动物性。
旅行的另一重意义,大概也是宁浩在提醒自己,凡事别太有目的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