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大野泽(1 / 2)
宋隆兴元年七月十九日,就在临安君臣为战、和争论近一月,准备重新启用主和派,派遣使者北上沟通金国,筹划议和之时,宿州大军夺取兴仁府的消息传回临安城。
一时间朝野震动,君臣震惊。
主战派陈康伯、杨存中、史浩等人,因此一胜,迅速反扑,一天之内重新夺回朝堂主导权。
原本主和派极力推荐的汤思退,皇帝赵昚已经有意召他回临安为相,主持议和之事,被这个忽然传来的消息压了下去。
赵昚心里再起犹豫。
跟金人打,真的能胜吗?
但不打,他绝对不甘心。
太祖留下的江山,如今只有半壁,皇位重回太祖一脉不易,若不能有所作为,有何颜面入太庙,拜谒太祖!
赵昚心里对金人有一百个不服,但朝中主和派势力实在是太过强大,满朝文武,除了少数几个人,没有几个真正想跟金人打仗,就是嘴里嚷嚷着要跟北伐中原,收复旧地的人,又有几个不是为了名和利?
登基一年,他就已经将朝中文武大臣的真面目看清楚,但为了朝廷稳定,巩固皇位,他不得不一再妥协。
原本他对张浚北伐给予厚望,甚至不惜得罪众多大臣,绕过三省六部和枢密院直接下达北伐诏令,可张浚回复他的却是一场溃败,准备了一年多的北伐,不到两个月就宣告失败。
北伐失败的这将近一个月,主和派连番弹劾主战派张浚、陈康伯、杨存中、史浩等人,表面是弹劾他们,实则是在指责赵昚不该下诏北伐,这些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以至于,不得不向主和派妥协,准备将他讨厌的汤思退召回朝中。
但就在这个对赵昚来说,无比黑暗的时刻,远在千里之外的杨丛义用一场深入敌后的胜利,响应了他的北伐之策,挽回了他因支持张浚北伐丢掉的颜面。
因为主战派大臣和赵昚收到杨丛义送来的战报之后,很快就发现,北伐并没有失败,形势甚至远超预期的好。
杨丛义率领的宿州大军一面在亳州牵制了归德府守军,一面北上夺取兴仁府,又在巨野剿灭支援济州的一万五千金军精锐,将济州金军阻挡在大野泽以西,与徐州李显忠部将济州金军困住,若海州、沂州宋军、忠义军北上,三面合击,济州金军必定败落,济州唾手可得,到那时,济水以南的土地上再也没有金军,而后宋军由东向西,由南向北,由西向东,三面合围,汴京必能恢复!
赵昚当晚召陈康伯、杨存中、史浩等人入宫,商讨继续北伐之事。
细商至深夜,一直到四更天方才结束。
第二天,赵昚连下六道诏令。
一诏浙东、浙西、淮东、淮西各州各府筹集粮草军资北运徐州、宿州、亳州、陈州等地。
二诏河北、京东招讨使李显忠统御海州、沂州、徐州兵马,配合杨丛义的宿州大军夺取济州,而后坚守济州。
三诏张浚巩固江淮防线,抽调三万兵力,半个月内北上宿州,配合亳州、宿州守军夺取归德府。
四诏升任杨丛义为京南、京北招讨使,节制淮北、京南、京北宋军和各路忠义军,坚守兴仁府,夺取归德府,另诸军有战功者,各有升官、赏赐。
五诏虞允文督视襄阳、信阳、蔡州、邓州、唐州诸军,伺机北上,收复更多旧地,与杨丛义所部,对汴京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六诏京南京北降官降吏,既往之罪不究,仍任原职,若有意向,也可提请来江南为官。
诏令即出,朝中气象大变,主和派再次偃旗息鼓,蛰伏起来,等待北伐失利,他们再趁势而起。
朝堂虽为主战派主导,但各州各府地方主官却大都是几十年来主和派陆陆续续安插的人,临安发出的诏令能不能得到及时、不打折扣的执行,其实是未知之数。
主和派占据朝堂几十年,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天下,主战派仅仅只在临安朝堂有声音,出了皇宫,别说天下,就算在临安城里,也没有几个官吏会在放衙之后,与同僚、故友相聚时谈论北方战事,毕竟临安离北方千里之遥,几十年不见战火,在江南美景之中享受太久,况且北方跟他们已经没有太大关系,恢复不恢复,无关紧要,只要金人不南下长江就好。
北伐军队夺取兴仁府的消息,刚刚传到临安时,是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仅仅几天之后,北伐之事便在临安消于无形,似乎再也无人谈起,歌舞游船、品茗饮酒,临安百姓和官吏的生活继续,没因北伐有多少变化。
北伐胜利与江南百姓和官吏,没有关系,他们生活不会变坏,也不会变好,故而他们的态度与金人南下淮河、长江时大大不同。
金人南下,会抢他们的财物,烧他们的房子,毁他们的田地,杀害他们的亲人,若宋金和平,他们都不会丢,也不会增加额外负担,但北伐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如果一直胜利,仗就一直要打下去,他们会交更过的税,如果北伐失败,金人可能会打过来,也可能就此签订和议盟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