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琰的战斗之陈氏风骨(1 / 2)
曾经荣盛一时的大汉王朝快速的混乱,而这混乱的根源,便是三方争权夺利,互相斗争不断。
其中宦官,外戚,清流名士,各自占据一方,却又都想要独立朝堂。
那个时候世家反倒成为了大汉朝堂的背景板。
很可笑的事实,作为世祖光武帝许诺的朕与世家共天下的主角世家,却是一度成为了这天底下最被排斥的实力之一。
而那些没有卵蛋的宦官,靠着女人上位的外戚,还有清流名士却慢慢的浮现于朝堂之上。
为了改变这个局面,世家选择了与清流名士合作,或者说他们主动的荣辱进去。
同时宦官和外戚这对不知道几辈子的怨侣也不断的分分合合,毕竟他们也是恩怨久远。
外戚是靠着自家的女眷入了宫,而自己得了位置,这两方势力都需要仰仗宫中之人。
而清流名士和他们两方谁都看不上眼,这是天生的对视,在这种斗争之下,世家发现自己被坑了。
清流名士的脾气太臭太硬了,对谁都不知道任何的收敛,一门心思撞在了那皇宫院墙上,不断的请求诛杀宦官清理外戚。
甚至手段惨烈,让他们的那些队友都有种的感觉到了害怕。
这其实才是第一次的寒门疯狂崛起,那个时候,是清流名士的战场。
为了遏制这清流名士,大汉的两位皇帝,先后掀起来了两次闻名天下的“党锢之祸”。
几乎将这天底下最为著名的清流名士都一棍子打了下去,流放斩杀者不知几何,让这天下的请求明示无不为之扼腕。
而且那个时候的清流名士和现在的清谈名士可完全不是一样的。
清谈名士,顾名思义只会清谈,你会感觉他们仿佛什么都会一点,但是真正坐上去,他们仿佛有什么都不会一样。
而清流可不同,这些人之中,随便说出一些都能够让人记忆深刻。
重振冀州,安抚百姓,平定流寇,意图刺王杀驾,改天换地的冀州刺史王芬。
单骑入宜城,一手联世家,一手杀宗贼,坐拥荆州九郡披甲十万镇天下的汉室宗亲刘景升。
门徒便天下,弟子震世间,一身风骨傲古今的天下名望,陈太丘。
而这个陈太丘就是现在颍川陈家公认的另一位老祖,一人身死,天下为之哀伤的存在,无数名士在其膝下听讲明悟,无数重臣奉其为师长。
陈家是当年战国之豪强田氏齐国的后人,他们是正经儿的诸侯后裔,无论从出身,还是从家族名望,他们都要比司马氏高贵太多太多了。
可是即便如此,陈氏一族也从来没有过想要取代谁而成为谁的想法。
不是做不到,而是他们真的没有。
陈太丘如此,陈氏二子如此,陈群如此,陈泰也如此。
他们就如同当年的荀家一样,纵然权利滔天,纵然威望正隆,但是他们不会去做。
因为他们恪守自己的底线。
荀彧知道,当年能够平定天下者,能够让百姓过上更好日子的人,一定是曹孟德,而不是刘协。
这是他为何忍受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忍受不断的失望一次又一次,却仍然坚持的原因。
不是荀文若眼瞎,也不是他不够忠心,而是刘协不够优秀。
他或许没有想到曹孟德会变化的那么快,但是不代表他会后悔。
他的眼中没有世家豪门,没有寒门士子,他的眼中,只有天下,只有百姓。
而陈家也是如此,当年陈太丘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将军府。
陈家当初在他的这一代已经算是即位没落了,甚至可以说是清寒。
但是陈太丘陈寔却是生生的靠着自己的品格成为了颍川之地的青年领袖,让人们忘记了他的家族,甚至以他为家族。
第一次党锢之祸,他被囚一年,遇赦得免,被大将军窦武征辟为大将军府掾属,谋诛宦官。
然后这件事情再次失败,宦官是黄皇权的延伸,他们注定失败,然后他再次被波及。
第二次党锢之祸又遭株连,但是当朝廷之中的位子一旦有了空缺,朝廷就有多位大臣联名举荐,这就是当年的陈太丘。
可是这一次,他拒绝了所有人,因为他找到了自己的路。
他知道了自己的本事已经无法改变这个天下,他两次被流放,被囚禁,他看到了这天下的苦。
他知道单单凭借他一个人,他什么都改变不了。
所以他选择了留在家乡颍川,广开陈家之门,欢迎四方来客,欢迎无数士子。
没人知道他到底教化了多少人,没人知道他到底接纳了多少士子。
那时候的人,只知道,当你想要求学,想要学会一些东西的时候,就去颍川,去陈家,去找陈太丘。
他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所会的一切东西全部都交给你们。
他会倾囊相授,只要你有足够的才智,你变可以继承他的衣钵。
那个时候,他与其子纪、谌名重于世,父子三人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命,率皆同时,羔雁成群,丞掾交至,豫州百城皆图画实、纪、谌父子三人形象。
很难想象到,在那个陈家最为昌盛的时代,他们父子三个人放弃了一切,放弃了所有,放弃了他们出将入相的机会。
专心在这家乡之中,好生教导各路士子,无论是寒门还是士子,甚至那种连门都没有的想要求学之人。
无论是天资聪颖之人,还是那天性愚笨之人,都是如此。
那时候,莫要说颍川,这个中原,乃至整个天下都对这个颍川的陈太丘敬重不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