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2 / 2)
事实上,这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从这个本质出发就不难发现,航母能够取代横行海洋数百年的战列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舰载航空兵的打击效率远远高于大口径火炮,不但能把弹药投掷到更远的地方,投掷能力也高得多。
这里,有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即单位时间内在单位距离内的投弹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最强大的战列舰的单位投弹量也不到每分钟每公里两千吨,即在一分钟内向四十公里外投射四十五枚一吨重的炮弹。虽然一艘排水量只有一半的攻击型航母所搭载的舰载战斗机的单位投弹量只有每分钟每公里一千吨左右,即七十架战斗机在一个小时内向四百五十公里外投掷两吨重的炸弹或鱼雷,但是在攻击阶段,即除掉中途飞行时间,这个数值能够达到每分钟每公里五千吨以上。如果算上舰载战斗机在打击距离上的优势,打击效率明显高于战列舰上的舰炮。随着航空技术发展,舰载战斗机的打击效率将继续提高,而在火药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舰炮的打击效率很难得到实质性突破。比如几十年后,一艘超级航母的舰载航空兵的单位投弹量已经达到了每分钟每公里二十万吨,是战列舰在顶峰时期的一百倍。
只是,技术上取得的突破,已经威胁到了舰载航空兵。
在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中,中国海军的大型综合战舰在只配备一套打击系统时,单位投弹量达到了每分钟每公里八千吨,如果配备了三套打击系统,还能提高两倍,相当于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的十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新技术,电磁炮在最终攻击阶段的单位投弹量能达到每分钟每公里四万吨以上。也就是说,只需要五套打击系统,其瞬时打击效率就相当于一支舰载航空兵联队。
当然,电磁炮也有缺陷,比如投送距离不够远。
只是,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在技术上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
从理论上讲,电磁炮的射程已经没有限制了,因为中国海军早就开发出了一种初速能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的电磁炮,配合适当的炮弹,就能用电磁炮向近地轨道发射人造卫星,也就具备了全球打击能力。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东西,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实现。
只是与航空兵相比,电磁炮确实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不需要过于在乎战损率。除此之外,还有更高的突防效率、更突出的打击效果、更高的火力密度等至关重要的优势。
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电磁炮取代航空兵承担远程打击任务,就不再是幻想了。
事实上,正是这些因素,使电磁炮拥有比航空兵更高的打击效率,也就具备了取代航空兵的基础。
当然,这并不是说航空兵不重要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反而提高了航空兵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掌握了制空权,没有对空作战能力的电磁炮才具有发挥威力的机会。只是,航空兵的作战使用必须做出调整,即不再以打击为主。
这也是牧浩洋对中国海军航空兵做出调整的理论基础。
按照他的安排,海军航空兵将用j-33b、即制空强化型逐步取代j-33a,然后再取代部分j-32。在第六代战斗机服役之前,还将采购j-33c,即完全按照沈飞的原始设计,以制空作战为主要任务的空中优势型。这种战斗机,将是全世界第一种最大机动过载能够达到二十g的舰载战斗机。
显然,这个调整很有欺骗性。
要知道,j-33是按照多用途标准来设计的,而且初期全部是多用途型号,即便是制空强化型,也有完备的对地打击能力。更重要的是,牧浩洋首先取代了j-33a,而不是已经服役十多年的j-32。按道理说,他应该首先用j-32b全部取代j-32,因为这两种战斗机在用途上完全重叠。
这种欺骗性,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即没人知道中国海军航空兵正在发生变化。
有趣的是,在获得了相关情报之后,美军还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即认为中国海军在强化舰载航空兵的打击能力。原因是,美国情报机构把j-33b看成了是j-33a的改进型,而不是制空强化型。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等美国海军发现真相的时候,已经被中国海军远远抛下了。
当然,牧浩洋的新式战术从来没有经受过实战考验,所以在经战火洗礼之前,没人知道这套战术是否正确。(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