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1 / 2)

加入书签

“我请赵馆主来替我掌掌眼。”

对于许掌柜的谨慎,红枣颇为欣赏。开饭店的,就得把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许掌柜的行为无可厚非。

李满囤老实,没想到许掌柜请医馆馆主的用意。他只以为请了个邻居来试味。

直待赵馆主身后的少年解开包袱,取出里面匣子装的银针,插入盐罐,李满囤方醒悟过来,然后他便即感觉到了羞辱。

李满囤气得满脸通红,偏他不善言辞,只能握着拳头运气。

红枣走过去,握住李满囤地手说:“爹,咱不怕验。”

这安慰了李满囤,他粗声大气道:“对,咱不怕验。”

眼见从罐子里抽出的银针依旧闪亮,许掌柜松了一口气:刚他跟着了魔似的把那初始只想试味的面给全吃了。

眼见孙子收好银针,赵馆主方拿起小二新送来的碗筷试味。

一筷进嘴,赵馆主习惯性的闭上眼睛,好半晌才又睁开。他对许掌柜说:“品不出原物。但这酱确是可食。”

“你这酱,匀我两坛。”

许掌柜……

擦一把汗,许掌柜跟赵馆主解释:“赵老,这酱是这两位客官的。”

赵馆主将脸转向李满囤,因眼见他还一脸通红,便即只问红枣:“小姑娘,这酱你家的啊?怎么卖啊?”

红枣闻言笑道:“是啊。我家的。一坛十吊钱。”

自古“物以稀为贵”,又说“奇货可居”,红枣觉得这蟹酱开价太低都对不起自己这“第一个吃螃蟹”的名号。

何况这几天红枣剥蟹剥的指甲盖都秃了。就是为了自己的指甲盖儿,红枣也得开个高价。

十吊钱!不说屋里其他人,就是李满囤闻言都呆住了。这猪油熬八爪鳌虽说好吃,但一坛卖十吊钱,这都够盖七八间七架梁大瓦房了。他原先只想一坛卖一吊钱,没成想,女儿一下子就狮子大开口,给涨了十倍。

“十吊”赵馆主咽口唾沫:“这也太贵了。”

“好吃,就不贵,”红枣摇头:“我家这一坛子就是五斤。”

“这算下来,一斤才两吊钱。”

“刚许掌柜一碗面,拌了五勺酱,大概是一两。这样算下来,才值200文。”

“赵馆主,”红枣问:“两百文吃个美味,贵吗?”

“不贵,不贵,”赵馆主被红枣的小算盘逗得开怀,便即叫孙子道:“谦儿,你回家去拿二十两银子来,给这小丫头。”

眨眼卖出两坛,红枣心里高兴,便即乘等银子的功夫给赵馆主这个好吃老头一点好处。

“赵爷爷,这酱虽然贵,但吃法很多。”

“除了家常的拌面、拌饭,这酱还能和肉和在一起,做包子馅、馄饨馅和肉圆。”

“对了,家常烧豆腐,加一勺,也好吃。”

红枣边说边留意许掌柜的神色。赵馆主见状也不以为意,只乐呵呵地听着,间或问一两句话。

赵谦拿来一个包袱,打开,露出里面四锭五两一个的银元宝。

银子,红枣下意识地看向李满囤。李家,嗯她爷,李高地家或许有银子,但红枣从未见过。红枣只知道她娘王氏的樟木箱子里只有铜钱,没有银子。

李满囤也没见过五两的元宝,他也一时辨不出真假。不过,他想这酱横竖就是费些力气,假的也不怕,便即冲红枣点了点头。

红枣上前拿起一锭银子,翻过来,瞧见底部有敲印章,方将银子重新包了,交给李满囤。

前世有一段时间流行银镯子,红枣跟风网上买了一个。然后收到的银镯子,背面也是敲了一堆章,附带的说明上说这是他们店的印记,假一罚十。

现红枣瞧见这银子上也刻章做了防伪,便即觉得这银子是真货的概率加大,所以方才收了。

送走赵馆主,李满囤问许掌柜:“许掌柜,你怎么说?”

许掌柜点头道:“剩下四坛,都留下吧。”

第26章 乡下人进了城

乡下人进了城

背着六十两银子,李满囤做梦般走出四海酒楼。一坛猪油熬八爪鳌,十两,竟真有人买,还一买就是两坛、四坛。这城里人的世界,他真是不懂。

不过,管它呢。李满囤摸摸箩筐里压在干粮和水桶下面的银子:横竖银子,是他的了。

想到银子,李满囤领着红枣,第一次踏进了县城的钱庄“永丰银号”。

“换钱。”李满囤学着排队时看到的前面人的样子,掏出一锭银放到柜台上。

柜上的伙计立刻拿起银子,翻到底部,高声叫到:“永丰银号戊戌年春玄字号铸五两雪花银,一锭。”

“换钱四吊九串五十文。”

眼见那许掌柜给的银子真能换钱,李满囤舒了一口气:起码到手的这近五吊钱是真的。

怕招眼,李满囤不敢多换,且换一次钱,得收五十文,李满囤心疼,便即领着红枣出了钱庄。

首先去肉脯,城里四家肉脯,李满囤每家三斤猪油,凑到了十二斤猪油。

这年头猪都是吃草,所以都瘦,能出的猪油不多。而且一家肉铺,一天也就杀两三头猪卖,所以要想多买点猪油,便即就只能多跑几家店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