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133节(2 / 2)
“州桥路口那家,晚间将蜂窝煤炉搁在自家卧房门口,图个暖和,结果睡到半夜就恶心欲呕,难受得要命——开了门,再将炉子拎出去,反而就没事了。”
“嗐,你是不知道吗?朱家桥瓦子旁边的那家炭行,是专门聘了个牙人站在门前宣讲的,千叮咛万嘱咐,就是说晚上不能把这炭炉直接放在卧室里用!”
“哟,听起来是这才是有良心的炭行啊!”
“是呀,要不是高家炭行的蜂窝煤便宜十文钱,谁愿意去买他家的。”
“我不缺这十文钱,我肯定去朱家桥瓦子买,图个放心!”
“不过……这么说来,这蜂窝煤炭炉就跟晚间睡觉的地方无缘了?那晚上冷起来怎么办?”
“这……”
好像也确实是个问题。
马上就有人给出了解决方案:
“朱家桥炭行有工匠,专门售卖一种炭炉,带烟囱的,说是把那烟气都排到户外去,就没事了。买他家的炭炉,会有匠人上门来装,别提多方便了。”
“真的吗?那我问问去。”
有人动了心,便往朱家桥炭行那边去了。
此事明远与史尚正站在朱家桥炭行对面。这里是朱家桥瓦子的地盘,冬天里搭起了挡风的棚子,放了几个露天的炭炉供人取暖,无形中也为蜂窝煤做了宣传。
史尚对明远一向佩服,现在成了“叹服”,不住叹息道:“东家,小人何时才能像您一样有眼光啊?”
“明明是做石炭生意,结果把所有铜匠都派上了用场。”
的确,明远手下有一批铜匠,之前忙于铸铜活字。后来铸铜活字的活计少了,就转去打制拨霞供的铜锅,铜锅打完,又来制炭炉和烟道,简直是无缝衔接,没有让人闲着的时候。
而工匠们的工钱和奖金自然也赚了个盆满钵满。
明远微笑着不答,心想这其实也是巧合。
如今炭行隆重推出的炭炉,正是此前王雱在他家中小花厅里见到的那种炉子,带烟道,可以将蜂窝煤燃烧形成的废气直排出户外的。
他为自己的小院安装这种炭炉,原本是不得已——没办法,毕竟是租来的房子,不像在京兆府时那样可以大兴土木,砌起砖炕。
紧接着他就发现,其实生活在汴京城里的大多数百姓,也和他一样,是租的房子。
甚至连官员们也大多如此,就拿宰相王安石来说,王家现在住在崇仁坊的一座敞阔院子里,也不是他自己的房子,是户部安排“暂借”充作相府的房子。
所以汴京城里少有人愿意大动干戈地砌炕。反倒是额外安一座炭炉,接上几节烟道,更符合汴京人民的实际生活条件。
当史尚正在为渐渐转好的蜂窝煤生意而感慨的时候,高绍祥则正紧盯着炭行的账簿陷入沉思。
高家炭行刚刚开始发售蜂窝煤的这几天,那生意是真好,高绍祥自己都没见过店铺前排起那么老长的队伍。
但随着开头一阵热潮过去,炭行的出货量飞快下滑,这几天已经跌到开头几天的一半了。
炭行管事解释说这是正常的,毕竟家家户户囤了几块蜂窝煤之后,总要用上几天才谈得上买新的。
但高绍祥还是觉得不对:城里最大的那些用炭的店家,七十二家正店和多如牛毛的脚店,似乎在这件事情上沉默了,谁也没有到高家炭行来买炭。
怎么了?这难道还是嫌高家的炭太便宜吗?
炭行管事给出了一个可能性:“许是前日里发仿单,登报做广告的效果。这两天咱们没有再做广告……”
高绍祥颔首,觉得有道理。
他随手叫人将今日的《汴梁日报》取来翻看,正在考虑要不要继续投入。就在这时,高绍祥突然惊讶地的叫了一声:“哎呀!”
“这是……长庆楼又要办美食节了?”
高家炭行管事觉得这不奇怪:“长庆楼总是这样,最爱在报上登广告,而且没事搞这个节那个节的,他家也不嫌麻烦!”
然而高绍祥关注的不是这个,此刻,高家旁支这位总领着煤炭大生意的精明商人伸手指着报上的一行小字:“鸣谢朱家桥炭行专门供应用炭。”
虽然这广告语焉不详,没有说明朱家桥炭行供的是什么炭,但他家能给一家正店供炭,也就能给所有正店脚店供应柴炭。
就因为这个,高绍祥觉得自己必须去一趟长庆楼这次办的“爆炒”美食节。
长庆楼这次的“爆炒”美食节与历来举办过的特色美食节一样,邀请了汴京城中各家名店的大厨,且限定了一个主题:“爆炒”。
据说这个主题筛去了不少跃跃欲试的名厨,因为“爆炒”这门手艺,最看重对火候的把握,也考较厨子的经验,没有个十年八年的功力,很难将“爆炒”的菜肴做好。
不少脚店擅长做羹汤、爊、煮、炙、烧、烤……最后还是对“爆炒”这门手艺望而却步。
因此最终受邀来到长庆楼的,只有七八家脚店的主厨。
另外,连丰乐楼也对竞争对手凑趣示好,也派了一名擅长炒菜的厨子过来。
这次长庆楼的“美食节”也有一项与以往不同的——不止面向店内的客人,也面对路人。
每天午市与晚市各有一个时辰,大厨们会在长庆楼店外现场表演烹制。
有意品尝的食客,只需要要付十文钱,就能拿到一只白瓷碟,将瓷碟放在大厨的露天灶台跟前,等上片刻工夫,就能品尝到热气腾腾的爆炒菜品。
高绍祥暗自庆幸,他过来是想暗访朱家桥炭行的情况,若是坐进长庆楼里,万一被人认出来,自己难免尴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