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贵妃什么时候有喜(清穿) 第62节(2 / 2)

加入书签

哎,毁了两名丫头。好在她们目前的处境尚不算艰难。否则,无法向她们的家人交待了。

太皇太后听说贵妃带着酒求见,本来不想见的。想着两个丫头在她的管控之下,只好让人传进来。

佟贵妃从进慈宁宫到出门,大概用了十五分钟。出来的时候,拿到了出入玉牌。对,不是金牌,是太皇太后的专用玉牌。

她老爹曾告诉过她,没有什么事是谈不妥的。谈不妥,是你给出的条件没达到对方所求。

她向太皇太后暗示,她会尽力照顾博尔吉特氏、卫氏和戴佳氏,想办法给她们制造承宠的机会。

佟宝珠其实不愿和太皇太后搅一起,毕竟太皇太后的年龄大了。康熙年轻。康熙才是她要依靠的大树。

人家不是不愿意让她依靠么。她得使些手段,让对方乖顺一些。否则,对方动不动就说治自己的罪,废她这个贵妃。她不能坐着不动,等着他来揉捏。

现在淑妃病了,其他小主的身份不够,后宫暂时没人能接替她。正是训导大猪蹄子的好时机。

佟宝珠还没回到承乾宫,康熙已经得知了此事。当时,他正和高士奇商议,怎么说服反对捐官的那些人。

贵妃若是跟太皇太后走到一处,就麻烦了。

后宫他彻底掌控不住了。

康熙抚着额角半天不说话。

这个死女人头上顶的是猪脑袋嘛,站太皇太后那边,对她有什么好处。还说什么喜欢他,心里都是他。心里都是他,就该来求他。

高士奇是个极为聪明的人,不聪明,康熙也不会经常找他私下里议事啊。

他再聪明,后宫的情况,他看到的也只是表面。在众人眼里,贵妃接管后宫近一年来,安分守己。不像先前两位皇后一样,动不动就来乾清宫。

从没听说过贵妃跟佟佳氏来往,没听说过贵妃为谁谋过好处。跟众嫔妃没有大矛盾,跟太后相处的很好,跟太皇太后处的也好。

更为难得的是,她并没有恃宠而骄。偶尔来乾清宫求见,被挡在门外,也是老老实实的等着。

朝臣们对后宫要求不高,别闹腾,影响政事就行。贵妃这样就行。

至于太皇太后。在众人看来,太皇太后和皇上的关系极好。皇上很尊敬她,对太皇太后的旨意,说一不二。

高士奇怎么也不会想到,皇上是为贵妃和太皇太后的事忧心,还以为他在思虑捐官的事。

于是宽慰他:“皇上如果是普通的朝臣,也是众臣里最聪明能干之人。其他人的思想,远远不及皇上。就拿捐官来说,如果今年能捐出去五百个官位,平均每个官位一万两银子算,就是五百万两银子。五百万两银子够半年的军需。”

“收了银子,让他们排队等候,什么时候有缺,就让他们补上。至于什么时候有缺,先让谁补缺,在朝廷手里掌控着。既得了银子,又集中控制了官位。这想法绝了,也只有皇上能想到如此高策。”

康熙不接话。

高士奇又说:“平三藩用汉人,更是高策。若不是皇上及时调整战略,战事哪里会推进得如此迅速。”顿了一下,又说:“臣听说,太医院和惠民局正在试验种痘防痘之法,皇上圣明啊!此举将名留青史......”

康熙:“……”他坐直身子,看向高士奇,没什么表情地说:“在城内收个酒楼,由朕暗中指派人去经营。高大人觉得如何?”

“皇上的想法极……”

康熙打断了高士奇的话,连问道:“建琉璃厂呢?酿酒卖酒呢?鼓励大家学洋文呢?”转话又道:“过几天,就要开博学宏词了,目前为止,被推荐之人,尚有两人未到,是吧?”

康熙说这些话的时候,暗自咬牙切齿:桩桩件件都跟胆大包天的贵妃有关。真想把这些决议都废除了。

高士奇告退后,他吩咐梁九功:“把北五所东边那片空地改成射猎场。从明日起,朕每日下午过去锻炼半个时辰。”等朕锻炼得身强力壮,谁再胆敢强迫朕,朕一巴掌把她拍死。

次日早朝,康熙力排众议,确定了捐官制度。

三月初三,博学宏词开考,一共有一百八十六人参加,准备从中选五十人修《明史》。被推荐之人,大部分是汉人,很多人不愿为满清出力。被形势所逼,只得来应考。

为了不当官,故意答错题,或是交白卷。

康熙下令,凡参加考试者,所有的人都录用。根据所长,安排官职。不愿当官的,赠送盘缠银两送其归乡。

此举在文人中掀起轩然大波,那些誓死拒绝官位的人,被天子的仁德感动。不但表示自己愿意留下,还推荐了其他人来。

康熙心情极好!

朕的心胸宽如大海,海纳百川,还容纳不了你们这些刁民。想到“刁民”这个词,就想到后宫里那个刁民。

晚膳后,在摆满绿头牌的托盘里看了半天,也没找到刁民,只好问:“贵妃的牌子呢?”

作者有话说:

母猪的说法是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类似的段子。

博学宏词是史事,康熙当时把所有的人都录取了。誓死拒绝受聘的黄宗羲,也把自己最优秀的学生万斯同送来参加《明史》的编修,同时还贡献了自己珍藏的全部资料。

康麻子是个好君王。这件事就是在康熙十八年三月。

第63章 原谅

敬事房太监赶紧回应:“启禀万岁爷, 贵妃娘娘身体不适。着人来撤了玉碟。”

有月事的娘娘们需要撤玉牌,这是规矩。贵妃娘娘特意交待,这几日,若是万岁爷问起, 不让说是月事, 让说成身体不适。月事可不就是身体不适, 又没说谎。

那边得了贵妃的赏, 这边没欺君。

两全其美之事, 何乐而不为?

康熙叫了“去”。

跟往常晚膳后的安排一样, 先去探视了太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