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初心(2 / 2)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人,都是师昌旭的故交旧友,这两个人,一个叫梁思理,乃是启超先生幼子,另一个叫林桦。
这两人原本也都是至交好友且年岁相当,都曾经抱着科技救国的理想一起出国留学并成为了同学,然而,这两人最后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林桦最后选择留在米国发展,因为那里不但生活条件优越,且能提供给他完善的科研保障条件,这让他觉得米国才是能供他施展抱负的地方,而他也确实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成为了波音公司空天技术方面的首席科学家,而他最成功的作品就是米国“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基石之一——射程达到一万四千公里,可覆盖苏俄及华夏全境的“民兵”战略导弹。
而梁思理却不忘初心,在1949年新华夏成立的当年就选择了回归,并将毕生的精力和才华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从“东风1”到“东风5”,从“长征1”到“长征3”,他负责了华夏目前已经研制成功的每一款导弹及运载火箭的自动控制及惯性导航部分,是华夏战略投送力量真正的奠基人之一。
也许梁思理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过上林桦那样的物质生活,工作成果中的绝大部分也是杀人的兵器,但他是为自己的祖国而工作,毕生奉献的结果也是为了保障华夏的国家安全,所以,他一定无愧于心。
师昌旭其实并不知道谭振华颓废的真正原因,但他知道,谭振华是个非常聪明的人,而他讲的这个故事,也许能帮助这个胸怀抱负的年轻人看清自己的路。
谭振华没有辜负他,听完了这个故事之后沉默了良久,随即便起身恭恭敬敬向师昌旭鞠了一躬道:“小子受教了。”
师昌旭讲的故事其实并没能完全解开谭振华的心结,但是,他从中听出了老人家的殷切嘱托,也明白了他讲这个故事的初衷:他不希望谭振华为世事所迷,而忘却了初心。
心结暂不能解,但谭振华已经重新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时间不多,而在伦敦正在进行的事情却很多,他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BAC”项目的推进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经“香江航空科技公司”授权,王清平、马凤山负责的团队已经代表HATC与“不列颠宇航公司”签署了正式协议,正在进行全部技术资料的移交,从西飞厂调集而来的一支专门负责拆卸生产线的施工队伍也已经抵达,正在协同Weybridge工厂方面一起,讨论最终的拆卸施工方案;做为打包条件之一,“港龙航空”向不列颠宇航公司订购两架“BAC1-11-700”的合同也已经签署完毕,预付款也已经到位,不列颠宇航公司甚至非常上道地给谭振华插了个队,飞机两个月后就可以交付。
师昌旭带领的碳纤维谈判团队也已经与罗罗公司达成了框架协议,双方正在就一些关键技术的细节问题上深入探讨;吴达观与胡克爵士称兄道弟,不是携手游览不列颠的大好河山就是打打高尔夫,手下的团队却天天吵得面红耳赤,对如何交付两款发动机的技术状态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至于谭振华订购的一批“大玩具”,也在不列颠宇航公司不懈的努力下,获得了出口巴铁的许可,不列颠政府全体成员都殷切地盼望能借此打开巴铁的军火采购市场,多卖一些装备,好挣点小钱钱来填充一下刚因为被打劫过而空空如也的国库……
谭振华有这么多事情需要关心,慢慢的,也就将那个关于“Plan B”的心结渐渐抛诸了脑后。
不过,他目前要解决的最重要也最没有把握的事情,其实还是那部让他魂牵梦绕的EL/M-2021B。
为了搞定这事儿,他已经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动用了极大的人脉,也为此而欠下了不少人情债。
他现在还没空考虑欠布卢门撒尔和索罗斯的人情债要怎么还,因为他首先要解决的是,安全、稳妥、可靠地将这部雷达及其全部技术收入囊中。
一旦成功,华夏的机载雷达技术必能跃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而现在,入场券已经握在了他的掌中。
来自IAI的正式邀请函已经送达,全部的手续都已经办完,谭振华即将和4014所的雷达技术团队一起登上飞往特拉维夫的航班。
中东,那个全蓝星最动荡的地区,究竟有些什么在等待着自己呢?
谭振华望着机翼下渐渐远去的英伦三岛,默默地对自己提了一个小小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