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4章 下文(1 / 2)
“ ()”
亏损累累、已经成为航空工业部一个巨大包袱的魔都飞机制造厂成功改制,“华夏商飞”虽然从账面上看尚未盈利,但随着“BAC”客机渐渐打开销路,好日子眼看着就要到来——由于在本时空,三机部没有在“麦道82”项目上过多地浪费时间和金钱,已经成熟落地的“BAC”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部里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最佳选择,不但成功地从“小三”转正成了正房,更因为在整个引进过程中没有花国家和部里一分钱的经费,赢得了相当多重要人物的好感和称赞,将其视为引进技术的“典范工程”,莫部长上任之后,其地位更是一再升级,现在在部里的地位,堪比工信部主抓的全国重点工程“桑塔纳国产化”项目。
而由于这飞机毕竟是在本土生产的客机,无论保养还是维护等各方面都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民航方面最终默认了“BAC”客机成为华夏国内航线首选客机的事实,仅此一项,“商飞”与民航达成的5年内采购意向就不会少于50架。再加上香江一大帮利益相关方的积极运作、张振中也已经铁了心跟定了谭振华,充分发动了他过去几十年在麦道积累的人脉以及华夏生产“BAC”客机天然的成本优势,有不少希望发展本国航空客运业务但囊中羞涩的国家也逐渐将这款客机列入了其备选采购清单。
因此,除了谭振华亲自下场搞定的阿连酋以外,陆续有傣国、马来、印尼、埃及等多个国家的航空公司正在就客机采购事项与“华夏商飞”进行着谈判,有几个甚至都已经签约购买了,可以说,前景一片光明。
而所有这些因素的叠加,最终形成了一个有利的局面——华夏航空工业部此时的经济情况远远好于另一个时空的同时期。
宋文华就成为了这种有利局面的第一个受益者。
1986年1月,国家正式批准了“十号工程”立项,项目资金来自国家拨付、空军研发经费和航空工业部的自筹。在另一个时空,从这一天开始,宋文华就一直饱受着资金不足的困扰,以至于“十号工程”进行得时断时续,期间甚至多次面临下马,立项之后8年才开始建造01号原型机,而这架原型机又用了整整4年才建造完毕,直到1998年,“歼十”才终于首飞成功,以至于期间深度参与了这个项目的某位宋文华真正的学生、衣钵传人竟一度动了放弃一切出国工作的念头。
但在本时空,在宋文华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谭振华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这种“一文钱憋死英雄汉”的尴尬情况,得到了大大的缓解,科研经费虽依然不甚宽裕,但至少还能揭得开锅,也让宋文华不必每天为单位的柴米油盐浪费掉太多的精力。
其实宋文华心里跟明镜似的清清楚楚,谭振华已经为华夏的航空事业做了很多很多,甭管是谁,能捞上这么个挂名的徒弟,都是捡来的大福气,而且他还从这徒弟手上弄了一个亿美元的现金来搞“超级7”,不过么,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啊,他就是心里总有些不舒坦——你说自己好歹也算这小狐狸的老师,凭什么从这小子身上揩到的油水还比不过不是他老师的陈义坚和马峰山……
他的这点心思哪能逃得过谭二这个人精的眼睛?不过这种事情实在没办法拿到桌面上来说,所以这师徒二人都只能拿别的事情来较劲儿——宋文华揪住谭振华搞来了“F14”却既不首先通知他老人家又不把这架飞机存放到蓉城来孝敬师长却首先便宜了的“犯罪”事实,认定了这个徒弟“欺师灭祖”、胳臂肘往外拐,而谭振华则不断强调自己不但成功帮蓉飞把“歼七”卖给了米国佬创造了华夏战机销售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还投资了巨款在“超7”项目上且至今未看到一毛钱的回报。
这师徒一唱一和地演着双簧,陈义坚当然看得出来,这位老同事啊,其实是在指桑骂槐。
鉴于西京这几家航空企业最近的日子过得实在红火,陈义坚知道何止是宋文华啊,部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看着他们几个眼红。
不过这种事情显然是没办法谦让的,所以陈义坚只能装作没看出这一点,有一搭没一搭地帮着解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