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7章 南海奇兵3(1 / 2)

加入书签

“ ()”

3月16日,11:30分,“南充舰”抵达永署礁附近海域。

陈伟闻站在舰艏,看到了令他毕生难忘的一幕。

两艘体长超过200米,排水量估算要超过2.5万吨的巨轮正静静地停泊在永署礁附近,硕大的船艏上,喷涂着船的名字——“郑成功号”、“郑和号”,正是他接到的命令中提及那两艘船。

相比起来,他座下这艘排水量只有1千多吨的“南充号”就像一条小舢板。

不过船大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本舰队的“大奶妈”,“东运615舰”也是一艘排水量超过了2万吨的大船,论个头不比这两艘小多少。

奇怪的是,这两艘船上装载的货物。

都不用望远镜,陈伟闻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其中一条船的甲板上,停满了飞机!

战斗机!

他甚至都能清楚地辨认出那型战斗机的型号——不列颠产的“海鹞”!

华夏海军对“海鹞”战机实在太熟悉了,几乎每一位稍有点级别的军官都对其耳熟能详。

因为,这型战机早在70年代末期,就上了不列颠向华夏推销产品的目录。

更因为,在华夏海军全体官兵一直做的“航母梦”中,“海鹞”一直是一款被重点考虑的载机!

不提那个特殊年代的产物“707工程”,就说切实的计划——早在1985年,海军就要求“魔都船舶海洋工程设计研究所”(就是杨槱院士在的那个研究所)启动了一个航母设计和建造的可行性研究项目,为此,该所建造了一个航母模型,并在所内 600米长的水池及江南省的太湖里进行了很多前期实验;同年,刘总司令要求海军内部启动航母方案论证,同时命令广南舰艇学院开设航母班的培训课程。

由此也可见刘总司令的远见卓识,他的确是华夏海军航母计划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尊称为“华夏航母之父”,实至名归。

1987年,在航母还没一点影子的时候,在刘总司令的指示下,海军未雨绸缪,选拔了十名海军航空兵中的佼佼者赴广南舰艇学院专门开设的“飞行舰长班”学习,先行人员培养和储备。

在上一个时空的历史上,这十位特别挑选出来的飞行员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因为各种原因,只得又回到了原先隶属的部队,这段特殊的经历留给他们的,恐怕是毕生的遗憾。

不过在本时空么,嗯,各位读者老铁们猜猜看,这十位接受过专门培训的飞行员现在人在哪里?

回到上一个时空,1988年,由国防科工委主持,船舶七院牵头,组织各方面力量对前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审阅,并正式将《华夏发展航空母舰及舰载机系统可行性研究》列入国防科工委1989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1989年1月,航母的论证项目获得国家批准,按规则和习惯,被命名为“891工程”。

“891工程”的论证思路是,立足国内现有水平,引进技术或自力更生研制发展中型航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