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似曾相识(2 / 2)
甚至,后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戎一昶,当年陷害师父之事。
这些,都已无法当面问询。
但当年军之事,后来退隐或云游四海,再到著书一部,皆直指师父凌云子。
此外,再看看吴风的年纪,还有他对师父名字只字不提的举止,更能说明这一点了。
“哦,既是如此,那晚辈也只希望你们二人早日相见了”。
话已至此,多说无益,宗武只得随意问了一句:“既是二人合著,想必,您的那部分皆已完成了吧?”。
早听人说起著作兵书一事,后来师父凌云子也当面说过:有这个想法,只是条件还未成熟。
不知,这个条件还未成熟,是不是少了吴风这一部分呢?
不管怎么说,师父的心愿,也是他们三个弟子的心愿。
宗武这话的意思再明白不过:吴风是否完成他的那一部分,才是关键。
否则,见了师父又能如何?
“此乃我吴风毕生心愿,若我那部分未完成,何故要苦苦寻他呢?”。
吴风望望窗外,又是一阵感慨:“高山流水遇知音,这么多年了----难啊”。
夜渐深、睡意起,该歇息了。
聪明人间交谈,那怕所谓的‘推心置腹’,也不会像山野村民那样:几两老酒下肚,连自己的十八代祖宗,都全盘托出了。
点到为止,多说无益:三份话,七份品。
如此交谈,才更有味道。
……
两日后,宗武当初派出的人,已如约来到无名山与他会和。
按照之前的约定:他们要将这几日打探的消息向宗武禀告,之后再秘密前去鞑靼驻军之地,为的是真正了解敌情,同时,也对目前掌握的情况进行甄别。
最后,他们要去当地卫所例行公事,这是朝廷的旨意,毕竟当地衙门将士对鞑靼的作战手法----更为熟知。
同时,朝廷大军每次与鞑靼决战时,所用兵力、将帅,及兵力部署、后方粮草供给等,只有担当地威武衙门知道。
此与吴风道别,宗武所期望的那场武较量,最终还是没有实现,不过连日来,二人推心置腹、论道交谈,倒是真的。
“吴伯,朝廷公务在身,恕不能再与你老人家谈论古今了,相信我们以后还会再见的”。
临别之时,宗武还不忘那句:“好好保管你那部心血所著,日后定能为我大明将士们所用,功德无量啊”。
很明显,宗武心意已决:回京后抽空去趟凌云山,当面向师父问询此事,若果真属实,那这位吴风自然不难见。
同时,想学他那出神入化瞬间移位的深厚内力,自然也不是难事了。
“多谢千户大人,功德无量不敢说,只是老头我要拉下这张老脸,求大人一件事了”。
说着,吴风向一旁的两个年轻人挥挥手,示意他们前来。
“这是吴安、吴卫两兄弟,是老朽不成器的徒儿,论起来,也是我的侄儿辈,他们二人一心想从军,奈何多年跟着老朽,也不知外边的事儿,连起码的规矩都不懂”。
吴风继续道:‘此次,我想千户大人带着他们长长见识,日后也会为朝廷效力’。
有事相托?
毕竟不是当年的普通军士,以宗武目前的地位,安排两个小小的兵卒,不是什么难事。
吴风也算是救命恩人,况且,他与师父似乎有非同一般的交情,无论怎么说,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跟着我,这个倒不难,只是要入伍从军,朝廷还有规制:什么军户啊,年纪啊,还有属地等”。
宗武面露难色道:‘即便他们入了军,也到不了我的千户所啊’。
误会啦,千户大人误会了。
吴风笑道:“入不入军倒无所谓,只要他们跟着千户大人见识见识,那怕日后再回到无名山,鞑靼再来犯,他们凭一己之力,也可以阵杀敌”。
“千户大人,实不相瞒,我们两兄弟见过最大的官是千户大人您了,连军将士如何操练?如何杀敌?甚至听说他们整齐划一的步伐,我们都未曾见过”。
这时,那个叫吴安的年轻人傻笑道:“那怕是远远的看一看,心起码也有个底,日后在与鞑靼交战,我们也不惧了”。
不用说,这二人有吴风这样的师父,自然有些身手,不过见识确实少了些。
“原来如此,这个不难,到时本千户随便找个理由,让你们看看行”。
宗武向眼前两个年轻人赞道:“勇气可嘉,若我大明子民个个如此,何愁敌军不灭?”。
“那说定了,以两月为限,让他们二人见识见识,起码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吴风一脸期望:‘日后再与鞑靼开战,那怕让他们二人带领附近猎户们,为朝廷大军备些粮草或带路什么的,也起码知些规矩,多少也能出点力’。
“另外,他们二人,这辈子都没去过京城呢”。
话都到这个份了,还有什么可说的?
“只是,千户大人此次身负朝廷重任,他们二人这样跟着,多有不适,不如让他们先到京城一带,约定一个地方,待大人办完差事后,回京再见如何?”。
吴风一脸笑道:“我在衙门里还有些熟人,他们路所需之物已备好,等千户大人发话了”。
如此倒也省事,宗武此行总共十人,突然多出两个人来,总感觉怪怪的,他们先去京城,倒是省事了。
“多谢千户大人,我二人一切听凭大人吩咐,唯大人马首是瞻”。
吴安、吴卫立刻前拜道。
大男人出门,也不便婆婆妈妈准备一番:一个包袱、一匹马即可。
路吧,京城再见。
……
告别吴风,下了无名山,宗武等一行直奔鞑靼驻军方向而去,他们此行目的只有一个:深入敌营,刺探敌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