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农民兄弟(2 / 2)
这三人构成画面的主体,但最亮眼的人物,却是趴在餐桌前面地上的一个那个小女孩。
小女孩只有三四岁的模样,衣衫不整,她半趴在地上,另一只手扶着桌腿,仰着头,似乎想要站起来。她的眼神中充满童真与好奇。
这又是一幅让人惊叹的生活场景速描!
画作者对农村生活非常熟悉,抓捕生活场景特点以及人物形象特色,都非常鲜明而精准。人物描绘的精细异常,感人至深。每一个形象具有一定的肖像特征,人物的细节不带丝毫抽象概念,因而使观者产生一种肃然的可信感。
画面构图饱/满,色彩深沉厚重。两幅画中,除了小女孩露出的童真笑容被高光渲染外,其他人物的一副基本笼罩在褐色的调子中,给人一种沉闷的感觉。这种沉闷的色调更能让人感受到农民的负重和生活的贫困、压抑。
“辰少,这是哪位大师的作品?”昆希不懂西方油画,但他能感受到画中的意境。
“哪位大师?我也不知道。”卢灿苦笑道。
见昆希盯着签名处,不理解,卢灿摸摸其中一幅油画左下角灰白色的花体字签名“勒南”,笑着说道,“勒南是一个符号,代表着画室的一个签名符号。”
“这个签名,代表的是勒南兄弟画室。”他继续解释,“这家画室,创建于1629年,是由安托万勒南、路易勒南、马蒂厄勒南兄弟三人创办的。由于他们兄弟三人作画,在画上只签勒南字样,所以后人很难把他们的作品区分开。”
凭卢灿现在的油画鉴定水平,他还真的分不出三兄弟各自绘画特色——因为三兄弟自有签名的画作太少,仅有的鉴定依据都是书本上记录的。
譬如路易.勒南擅长风景画,马蒂尔.勒南的画作风格更华丽等等,但这些……在实际鉴定过程中,做不得依据的。
“兄弟三人?都是知名画家?”一家三兄弟都是知名画家,这在中华文化圈中,也很少见,昆希吃惊的问道。
“嗯,安托万是老大,马蒂尔是老幺,成就最高的是老二路易.勒南。兄弟三人自幼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贫穷生活有着深刻认知,所以,他们的代表画作,都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当时许多人将这三兄弟称之为‘农民画家’。”
勒南兄弟的故乡是拉昂,1629年他们迁居巴黎,并设画室,专门画表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和肖像画,尤善于描绘农村题材。
他们是法国十七世纪上半叶与宫廷古典主义艺术相对立的画家,是法国卡拉瓦乔主义艺术的杰出代表,一些古典主义的批评家不满意他们的艺术,把他们叫作是“风格卑劣而人物简陋的画家”。
尽管受到诸多责难,可是他们仍然坚持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并创作出大量朴实、真挚、有着浓郁生活和时代气息的作品。
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割草归来》(1641)、《铁匠铺》(约1641)、《农家室内》(1640~1645)、《卖牛奶妇的一家》(1640~1645)、《幸福家庭》(1642)。
值得特别提出的两幅画,是路易.勒南的《铁匠铺》与《卖牛奶妇的一家》,被后人认为是宗师级别的画作。
卢灿看过这两幅油画后,基本能判断,左侧这一幅应该是《割草归来》的姊妹篇,右侧的那一幅,是《幸福家庭》的姊妹篇。
两幅画,在后世都没有面世,不知道是未曾发现还是彻底损毁,但依然算得上是勒南三兄弟的精品代表作。
康丁的祖上是牧场主,同样是农民,这两幅画精彩的再现农民困苦生活,因此,他们珍藏这两幅画也就可以理解。
“这……两幅画,您准备怎么处理?”昆希指指油画问道。
卢灿咬着嘴唇,迟疑了片刻。
说实话,这两幅画,他很想珍藏,但明天清扫利摩日瓷厂展览室的计划启动,不知道带来的资金是否足够?
自己这次来利摩日,带来了一千万美元的资金,原本以为很充足,现在看来……呵呵。
钱总是不够花的。
采买瓷厂设备,加上运输费用,需要预留一千万法郎,折合美元在四百五十万左右。唔,这资金就去掉一半。
剩下的五百五十万美元,一千三四百万法郎,真的足够清扫利摩日吗?看过运通瓷厂的展览室,他就有冲动,花费八百万法郎将其打包带走。嘉妮如果真的同意,那剩下资金又将花费一大半。
要知道,运通瓷器,在利摩日的瓷厂中,算不得大户。
碰到其它厂家呢?譬如有名的哈维兰工厂,那里据说收藏了上千件来自中华的瓷器,自己需要多少资金才能填满?
如果这两幅画,能卖出好价钱,自己还真的要不得不出手。
想到这,卢灿不由得一阵肉疼。
虽然收藏界,一直有着‘看过即拥有’这一说法。可是,谁都知道,这句话就是典型的“羡慕嫉妒恨”之后扔出来的一句阿Q安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