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第602章 20日第二更(1 / 2)
正常学者写一篇CNS级的顶级期刊是非常难的,如果没有极佳的创意,以项目推进的方式撰写论文,六七年能发表一篇论文到顶级期刊,就算是天皇老子保佑了。
更多的情况,是一名学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灵光一现,狗*屎运爆棚,撰写了一篇灵气十足的论文,顺利的发表在CNS级期刊上,仅此而已。他的人生顶峰就截止于这个时间了,而他的后半生,要么教育学生,要么虚度年华。
当然,也有一些方法是有很高几率发表论文在顶级期刊的,比如生物医学中的跟踪记录法:选择一个样本,对其进行长时间的跟踪记录。
比如说,对4000名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进行四十年的跟踪记录,并分析撰写论文,若是内容详实,结论有意义,这就很有可能将论文发表在CNS之流的顶级期刊上,最起码也能发表在顶级的专业期刊上,比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或者著名的《柳叶刀》,它们的影响因子甚至比CNS还要高,整体影响力略弱,但对学者的学术生涯具有相同乃至更强的积极性。
不过,大样本和长时间是关键,最后的分析有价值也不容易,有时候天不如人愿,二三十年愣是没有得到好的结论,多年跟踪亦是枉然。
但要是满足以上要求,通常来说,25年以上的跟踪研究,就很有希望发表顶级期刊了,40年当然更稳当。原因很简单,一名学者到独立拥有自己的项目组,基本要在30岁以上,大部分得到35乃至40岁,他们若是从一开始就踏踏实实的做记录,做30年的记录,也到60岁或者70岁了,就是在瑞典这样的国家,可以69岁退休,30年的记录也很难得了。
至于长达四十年的记录,仅仅是这个样本就很具有研究价值,科学家也是人,期刊社也是人组成的,哪怕是顶级期刊,看到这样认认真真,用一辈子的辛劳做出来的成果,也会尽可能的将之发表出来的。
跟踪记录法,可以说是一名普通研究者最容易发表顶级论文的方法了,然而,愿意选择这种方法,并坚持下来的普通研究者,其实很少很少,因为真的坚持了下来,他们也就不普通了。
总而言之,能够发表一篇顶级论文,发表两篇顶级论文,或者三篇顶级论文,都是质的不同。采用最普通的项目推进法,一点时间都别浪费,发表三篇论文也得15年的时间,三十多岁毕业的PHD,拿到自己的第三篇顶级论文,差不多都要五十岁了,到了这个岁数的学者,发表三篇顶级论文,差不多就算是国际大牛了。
落在中国就是妥妥的院士了。
然而,80年代的中国学者,最稀缺的就是时间了,当然,大部分的中国学者是不用读书读到博士,但那并不是真的节省时间,该学的东西一样少不了,不说数学物理这样积累数百年的学科,就是生物学相对较新,没有五年以上的学习,也没什么机会发表SCI级的论文,没有十年时间,尝试顶级论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杨锐这样的特例,在正常情况下是极难发生的,在80年代的中国就更难发生了,以至于杨锐说起《CELL》的时候,大家才意识到,杨锐原来是发表了顶级论文的杨锐!
“杨锐,来来来,我们先上车,到了酒店休息一下再说。老胡有点老糊涂了,这有什么好争的,睡哪里不是睡啊。”张大勇教授笑着将杨锐拉了过来。
“我不是为了酒店的位置争,我是觉得,我们这么多人,费尽心思的做出了钾通道的项目,大家付出的努力,不应该受到诋毁。”杨锐毫不犹豫的以集体的名义为自己争取利益。
当然,刷脸也是很重要的工作。
他之前在国际医学与生物工程大会上刷了脸,又在可口可乐刷了脸,算是给北京的高校同仁留下了一个名字,现在的机会更难得,能到美国参加国际遗传大会的,都是各地的大牛,杨锐自然要尽可能的增加存在感。
也只有刷脸刷到质变,才能避免胡教授这种情况。
张大勇教授并没有意识到杨锐的目的,兀自点头道:“说的有道理,钾离子通道的项目非常完美,极其难得,你们是为中国学术界做出突出贡献的。”
他似乎是想了一下表述,接着很有政委气质的道:“做项目不容易,做出成功的项目,赢得竞争更不容易,小杨同志,我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学术大家庭,即使你还没有毕业。”
张大勇被自己逗笑了,哈哈的笑了两声,又道:“北大是有水平的,希望我们中科大的学生没有被落下来啊。”
“谢谢。中科大的学生肯定没被落下,再过几年,中科大的毕业生再想开同学会,估计都得在国外进行了。”杨锐半开玩笑的恭维了一句。
中科大是出国比例最高的学校了,以80年代的学生出路来说,中科大目前的状态使得它极受欢迎。
张大勇教授得意的点头,又道:“小杨,我昨天就没有想起来问你,你这个项目,筹集资金筹集的很凶呀。”
杨锐愣了一下,笑道:“我们有金主。”
“恩?”
“我们拿到了一些资金资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