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6章 微乎其微(1 / 2)

加入书签

苏先凯越做越是熟练,很快成为了牛视紫红质蛋白的专家级人士。

实验室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样,当实验室刚刚开始决定做什么的时候,参与者其实大部分是两眼一抹黑的,只能在后面的研究中边做边学。

这大概与普通人想象的不太一样,或者说,与产业界和政界生活截然不同。

产业界和政界最习惯的工作方式,重复大约要算作其中之一。例如一家私企,他最想要的职员,是有经验的职员。什么样的经验?做过某某项目,或者熟悉于某某工作,从而方便重复的经验。

但在学界,就并非如此了。

除了一些小实验室或个人会长年累月的做某种项目之外,学术界的拓展要求,或者说,开辟新领域的要求要高的多。

所以,大部分的学界研究员,其实是处于一种终生学习,并不断的尝试新项目和新工作的状态。

高级些的实验室就更加如此了,做的不说永远是前沿科学,总归都是些新鲜玩意儿,这些东西中,免不了有熟悉的,但免不了也有生僻的。

遇到生僻就学着做,自己读书或者实验训练,最终做熟了,一个项目也可能结束了,然后再循环重复。

苏先凯以前没有做过牛视紫红质蛋白,全世界做过的都不多,要说学习,也没有地方去学习,学校里教两三种蛋白质就算不错了,要是每种都教,不说教材能不能编的出来,没有个千儿八百年的寿命,这种事就不用考虑了。

但是,没有学过也得做,就自己琢磨着做,是最常见的情况。

重复实验的效果之一也是学习的效率超高,如果是后进的跟随者实验室,通过各种重复实验练兵是最划算的。

当然,琢磨和学习,也是有方向的。

假如没有杨锐的限制,苏先凯更倾向的学习方向,是对牛视紫红质蛋白本身的深入研究,了解它的工作机理和作用。

然而,杨锐的命令却是单纯的令人厌倦。

永远都是单纯的增产。

两倍的时候增产。

五倍的时候增产。

十倍的时候,命令竟然还是增产。

苏先凯的研究方向,也只能是不断的增产了。

对于生物学家来说,增产向来不是什么神秘的话题,越小的单位越是如此。譬如经常用做范例的青霉素,在50年代初的时候,全中国产量是几十公斤,以至于20万单位的青霉素,售价就达到了一两黄金的程度,到80年代,中国的青霉素产量是多少呢?数百……单位是吨,面向患者的定价,也降到了一两毛钱一瓶。

无他,青霉素的产量打滚儿的往上长造成的。

牛视紫红质蛋白,在本质上,与青霉素也别无二致。

甚至与杨锐最初做过的辅酶Q10都很像。

曾经,杨锐在西堡肉联厂的时候,辅酶Q10的生产方式,就是组织提取法,也就是弄点猪心牛心的搅和碎了,然后用各种手段将想要的辅酶Q10提取出来。

后来,包括西堡肉联厂都改进了方案,采用了植物提取法,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之后的半微生物提取方案,乃至于全合成提取方案,亦是随着技术进步可做的选择。

牛视紫红质蛋白就目前来说,只有组织提取法一个方案。

但是,比起辅酶Q10这样的商品来说,牛视紫红质蛋白这样的研究材料,就不用太过于苛求成本了。

苏先凯一边要求增加新鲜牛眼的供应量,一边开始徐徐的改变提取所用的溶液,甚至采取再提取措施……说起具体细节,自然是非常复杂的,但本质上其实颇为简单,和工厂榨油差不多,一个是增加提取物的总量,一个是减少流失。

而且,就像是榨油要有精炼的过程一样,牛视紫红质蛋白也需要纯化的过程。

苏先凯用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总算是进入了快车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