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2 / 2)

加入书签

三人一同进了屋内,那方桌上已有三道宋甜儿之前做好的菜,以小炉温着,没让菜凉了。

全书斋给三人各斟了一杯酒,“我就先干为敬,你们随意吧。”

云善渊酒量很好,应该说习武之人,内力越是深厚,也就不惧饮酒,可是不惧与喜欢是两件事。

她不是没事来两杯的人,即便不会醉,但喝多了思考问题时总不那么清醒。比起酒,她更喜茶,或者清水更好。所以云善渊只是浅尝了一小口,白玉杯中梨花白,口感不错。

宋甜儿倒是饮了一杯,“云公子,这么叫有些太生疏了。我还是叫你云大哥,你叫我甜儿就好。一晃十年,我来杭州前还在想着这些年没有没你们一星半点的消息,谁知就这样遇上了。真是好久不见。你说我们何时会与原晓、李大郎也见到,我觉得那八成要见面才认得出来,他们当年报出的也定是小名。”

云善渊见宋甜儿嘟起了嘴,她只是笑着摇了摇头,时至今日宋甜儿可算是明白了。

只是说起原随云,云善渊才明了当年觉得那人怪异的地方起因为何。

这些年江湖中人终是知道了无争山庄少主原随云,他文武双全、才高八斗、温文尔雅、品性敦厚,却是个瞎子,那是三岁时的一场大病所致,多年来求医不得治。

如今想来,当年他们相遇时,原随云已经眼盲了。这也就解释了云善渊觉得原随云的违和之处。只是,原随云自称原晓,这个名字恐怕不只是假名。晓,明也。对于原随云来说却是此生不可及的一件事。太过聪明的人却有毕生无法完成之事,这种缺陷会对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除了云善渊听到赖老二与王胡子对话,当年原随云的身份并未对外暴露,即便是原东园寻来后,虽然毕道凡称呼他为原庄主,却也没有当众叫破他的身份。

故而,宋甜儿至今不知原晓就是原随云。至于听上去很像是假名的李大郎,就更不知所在何方了。

“好久不见吗?”云善渊却在心里想着也许是不如不见。

不论李大郎是何人,仅以原随云来说,她就不觉得真如外界所言那般。

文武双全、才高八斗是真,温文尔雅、品性敦厚则是存疑了。当年说要用刀戳入王胡子心口的人就是原随云,虽说事急从权,但是年少时的危机关头,他们都还不似日后那般伪装得十全十美,反而才是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性与狠劲。

“十年了,谁知道何时会遇到,甜儿又何必惦记着再遇到。”云善渊看着宋甜儿,这一刻她是少有毫无目的的交浅言深,“那个砸缸的说过,相见争如不见,多情何似无情。久别重逢,未必都是幸运。”

全书斋轻咳了一声,这是听到了司马光被叫做了砸缸的。然后,他垂眸琢磨起这句话的意思,难道原晓与李大郎有什么不妥?

宋甜儿闻言也是被砸缸的代指弄得一愣,而后却因这句话脸色黯然了几分。“云大哥,你是与他们见过了吗?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

云善渊摇了摇头,看来全书斋把宋甜儿照顾得不错,她虽涉江湖事,但还保持着当时的单纯。“我没见过他们。只是在说一种可能,这世间有人说好久不见,就有人想不如不见。”

全书斋却是看了云善渊一眼,见她神色淡淡的,刚才的话也听不出是无心还是有意。这话也是没错,不是谁都愿意有人记得自己曾经的狼狈姿态,也许还不单单窘迫与狼狈,云善渊恐怕还有其他发现。甜儿说过,当年的三人中,云愈为人还算和善,那是与原晓、李大郎比较后的结论。

如今认识了云善渊,全书斋可不会如甜儿般单纯,云善渊与和善一词很有距离,这人多半心性不坏,但并不容易亲近,也非以助人为乐。

全书斋把云善渊的话记在了心里,甜儿不比云善渊,等他回了太湖,须让红袖尽力查一查原晓与李大郎的踪迹,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云善渊此言一出,今夜的重逢酒倒是有些喝不下去了,宋甜儿又坐了一会就先回房休息了。

厅房里仅剩云善渊与全书斋。

两人相对而坐,让那正月十五的圆月照进了酒杯里。

第十一章

全书斋放下了酒杯, 开口直言:“不瞒云兄,我这次来杭州是为了查一件事, 适才去了长园一探。我们既然在那里遇到了, 说不定是为了同一桩案子,不知云兄可愿透露一二?”

云善渊微微诧异于全书斋直接说起今夜长园一事,她转而就明白了, 可能是刚才她出言提点宋甜儿,像是先对全书斋释放了善意。

其实,刚才她还真没想那么深。

不过,此时她也不是不能透露几分来到杭州的缘由给全书斋知晓。毕竟两人都盯上了长园的东瀛人,而且不只他们关注长园之人, 可见此事不会太简单,互通有无也好。

云善渊取过一只空酒杯, 在其中倒了一杯清水, 用右手指沾了水指了指桌子。

全书斋当即明白了云善渊的意思,他的右手食指沾了些水。两人以左手微微遮挡,以水为墨桌为纸,均是写下了两字。

然后, 两人同时撤开了左手,所书俱是‘失踪’一词。

两人相视浅笑了起来, 云善渊就说到, “看来还真对上了。我是受人之托,来找潮音和尚,这里出现过伏魔杖, 使用它的人与东瀛有关。”

“江湖上已经有十年没听过潮音和尚的音讯了,如此算来,他真是失踪了有些时日了。一般来说兵器不离身,有人用了他的伏魔杖,若是真的,着实需要追查清楚。”

全书斋语气里有些意外,他接着说了他所调查的事情,“我也是受人之托,但失踪的就不只一个人。这事情本是涉及了杀良冒功。”

事情还要从五年前说起,当时倭寇犯边,在金山卫打过一仗,谈不上输赢,说是赢这一仗死了不少百姓,说是输却也把那些倭寇赶走了。

“那一战开始的突然,其实哪场战争开始的不突然。打仗不是请客吃饭,不可能事前约好时间与人数。这些年来倭寇时不时犯边,朝廷怕也是习惯了。在战役过后清点官兵的伤亡人数,还有统计斩杀的倭寇人数,以而发放抚恤与赏赐。

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军功是根据斩杀的敌方人数来计算的,于是就把那伤亡百姓人数充作了倭寇虚报了上去,多得了一笔赏赐。

金山卫中的官兵以此尝到了甜头,也就习惯了虚报敌方死亡人数的做法。这五年来,倭寇与江南沿海一带有过三次规模较大的冲突,在每次战争后卫所都会虚报死者的人数,他们不再满足于将在战争中死亡百姓的人数编入敌军被杀的人数中,还将非战时失踪人口的数量也充入其中。”

全书斋说到这里神色凝重了起来,

“京城中锦衣卫头领张风府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关键已经不再是充人数这一点,如果是杀良冒功,好歹还知道是谁杀了良。现在却是发现那些上报的失踪人口,竟是完全无法追查到他们的去向如何。”

正史上明朝实行了非常严格的户籍制度,如有军户、民户、阴阳户、乐户等不同户籍,更是不得混淆,国民都安于籍地,所以很难出现一个人在京城住得不爽了,改明就能骑一头小毛驴游历山河的场景,因为去每一个地方都需要路引。

只是以上的一切并不存在于云善渊生活的这个明朝中,这里有江湖的存在,官府甚至对其没有约束力,可想而知户籍制度的管理并不严苛,更是没有路引这一说。

自由的相对面是在查案时会遇到不少阻碍,就像这些失踪人口,他们离开了江南后很难查到究竟去了哪里,是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生活,还是遭遇了不测?

“香帅去了长园,是已经确定那些失踪的人出事了吗?”

云善渊不得不如此怀疑,就像她得知伏魔杖出现在了齐宇的手中,潮音和尚在什么情况下会放弃独门兵器,大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他已经遭遇了不测。

全书斋缓缓点头,“数月前,在海州湾附近发现了不少残尸,其中有几具尸体被辨认出正是昔日江南一带失踪的人。我追查了数月,这些残尸并非只出现在了海州湾,近年来在整个黄海海岸沿线都有残尸的踪迹。以尸体数量与它们分散的抛尸地来看,背后之人不可能是单人作案,而是一个团体,那么他们杀人的目的又是什么?”

云善渊想到了野田对浅井说的不能坏了正事,难道所谓的正事与那些失踪的人有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