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太宗的礼物(1 / 2)

加入书签

事实证明,赵文振的判断无疑是正确的——噶尔·东赞所部就是一支诱敌部队,而松赞干布的主力则埋伏在山口内五里开外处,一旦唐军真敢尾随溃兵杀进谷中,注定将吃个暴亏,这等算计无疑很美,可惜赵文振不上当,对此,不止是噶尔·东赞气得吐血,松赞干布也同样气得连折了几支箭,可那又能如何呢?军心士气全无的情况下,松赞干布纵使满心的不甘。最终也只能紧着率部连夜遁逃,一路不停地撤过了唐古拉山。

随着吐蕃军的飞速遁走,武事便算是告了个段落,可随之而来的文事却依旧繁复得很。好在赵文振精力过人,倒也不怕烦难,他先是派出信使向长安报捷,而后又隆而重之地将剩下的五千余羊同族战俘全都归化给了李达曼,并派青海新军护送羊同大军归国,顺带着,白兰族民众也跟着回到了故土,各部落的损失皆从战利品中支给。不仅如此,赵文振还以大都护府的名义,送了白兰族各部落大量的盐巴以示嘉奖,而安置白兰族各部落民众的西北羌族、党项族各部落也得到了不少牛羊马匹以及盐巴的奖励。

有鉴于赵文振的处事公道,青海各部落民众无不拍手称道,经此一战之洗礼,青海民心已然大定,趁此机会,赵文振下令在乌海、牛心堆各筑城一座,至于劳动力么,那便是被俘的一万两千余名吐蕃战俘,至此,青海原本规划的五县之地就只差龙耆县(大体在今之共和县境内)的重建了的——不是赵文振不想一并动工,实在是战俘人数不足,只能先拖着。

城建虽才刚开始,可官员的委任么,赵文振却是先行一步了——借着此番大胜之良机,赵文振上本太宗,举荐聂无畏、何栋、林河、谢宽、许佑五人分别出任伏俟、龙耆、牛心、库山、乌海五县之县令,有鉴于青海一百二十余万民众大多都已入了唐籍之故,五县都为上县编制,县令为从六品上。

青海大捷的消息传到了京师之后,朝野为之欢庆不已,可待得赵文振的表功折子上呈朝廷时。争议却是陡然大起了,无他,归根结底便是朝中眼红病者泛酸了,言称青海汉民少,皆是归化蛮夷,设县可以,定为上县则太过了些,又有说赵文振此举是在安插心腹,其心必异,还有的说青海者,蛮夷之地也,治理所得远不及投入——去岁以来。耗费近五十万贯实是物无所值云云。

面对着各路朝臣的攻讦,奉赵文振之令前去京师送表功折子的何栋为之大怒不已,于特许上朝时,强怼那些所谓的大人们,言称他们之所以能在京师风花雪月,完全是有人在替他们砥砺前行,没有边关将士的浴血奋战,又哪来的啥岁月静好,太宗闻之,以为大善,遂准了赵文振之所请,并下诏留何栋在京。担任侍御史(从六品下),是为赵文振门下任朝臣的第一人。

限于通讯手段的落后,赵文振并不清楚何栋在京师里搅出的风云,当然了,就算知道了,他也不会太在意,无他,概因青海之于陇右乃至关中的重要性摆在那儿。以太宗的军略水平,不可能会看不出青海大治对国体巩固而论,是断然不可忽视了去的,故而,不管朝中有何反对意见,太宗都肯定会一力压下,至于他赵文振么,只要做好自己的事,那便足矣。

六月初三,李达曼率羊同使节团率先抵达伏俟城,两日后,噶尔·东赞也率吐蕃使节团赶了来。目的都一样,那便是希望能与大唐媾和,对此,赵文振并不发表意见。只是让刘兰于退兵时,顺带着护卫两大使节团去了兰州,而后再转去长安,当然了。与媾和相关的密报么,早在两大使节团刚入边境时,赵文振便已让人秘密送到了太宗处,至于后续的具体谈判事宜么,赵文振并不打算去关注,概因那并不是他的责任,关注太多的话,可是要遭人诟病的,以赵文振之睿智,自然不会犯这等低级错误。

“报,禀大人,宣旨钦差已到了府门外。”

时光荏苒,一转眼已是六月二十三日,战后事宜之处置虽已近了尾声,可所遗留下来的琐事依旧不少,身为大都护。赵文振自是没法偷闲,一大早起来就开始伏案工作,这一忙就忙到了天将午时,就在赵文振打算让人去传膳之际,却见孙苞急匆匆地从外头抢了进来,冲着赵文振便是一躬身,紧着禀报了一句道。

“哦,快。传令下去:大开中门,摆香案,准备接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