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捐监(1 / 2)
第二天,刘希森就前往巡抚衙门拜访秦士文,趁热打铁,争取尽快拿到巡抚大人关于刘希森同志家世清白、民间俊秀的鉴定报告。
明朝的捐监制度始于景泰年间,当时朝廷为了赈济山东等地的灾荒,允许民间生员纳捐一定数量的米粟成为监生,入国子监读书,称为例监。
后来,捐监制度在成化和嘉靖年间得到进一步发展,捐监对象已经不局限于民间生员。
一些肚子里没有多少墨水、考不上秀才的士子一样可以纳捐成为监生。
甚至大字不识的人,只要当地官府给评个民间俊秀的称号,一样可以纳捐成为监生。
另外,朝廷为了使这一服务制度化、标准化、便捷化,创新的推出了使用银子捐监。
而且根据行情不同,灵活调整捐监的价格,并且为了避免单一部门的垄断,还指定了户部和工部为唯二办理捐监的部门。
到了明朝末年,捐监已经成为朝廷一项重要的营业外收入。
而户部和工部为了创收,互相搞不正当竞争,不断压低捐监价格。
到天启七年,价格已经到了三百五十两银子一个监生名额的地步,定价公道、童叟无欺。
而且,为了吸引更多的有钱人、富二代、纨绔子弟们加入到捐监大军中来,朝廷还允许纳捐的监生不必在国子监读书。
另外还恩准了纳捐的监生,可以和秀才一样参加乡试,当然考不考的上就看你自己的本事了。
好在朝廷的科举考试制度还算公平,实行捐建制度的一百多年来,没几个纳捐的监生考上举人、乃至进士。
因为能考上进士的,估计也不会花这冤枉钱去捐监。
当然我们的刘希森同学自然不在落榜者之列,所以当他兴冲冲的跑到巡抚衙门,通报求见后,却被门子告知巡抚大人不在府内,一时有些失落。
随后,管家吴之助来到门前,亲自将刘希森引到偏室。
刘希森仔细询问吴管家后,才知道边关告急,巡抚大人昨夜就亲率家丁前往边关坐镇。
刘希森和吴之助会意一笑,看破不说破,看来秦士文是听从了自己的建议,在这个让他站队关键时刻,跑到边关躲了起来。
随后,吴之助问了刘希森的来意,听完之后,吴之助笑了笑,起身拿出一封信笺递与刘希森。
原来,秦士文在走之前,已经料到刘希森会来找自己办理捐监的事。
所以投桃报李,为了让刘希森赶上今年的秋闱,秦士文提前将俊秀子弟的鉴定报告给开好了,而且开了两份,还有一份是李飞的。
刘希森暗自咂舌,自己在揣摩秦士文的时候,早就让人家把自己的心思揣摩透了。
古人只是见识少,但是一点也不笨。
当即,刘希森起身,对着北方虚空深作一揖。
另外,吴之助又引出一位中年男子,男子姓程,名礼,为巡抚大人幕僚之一,将俸巡抚大人之命,全程陪同刘希森等人前往京师户部办理捐监事宜。
刘希森顿时有点遇到亲人的感觉,心想老秦人果然不错,古人诚不欺我啊。
当然刘希森也没有被秦大人春天般的关怀给冲昏头脑,有道是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忙从兜里掏出二十两银子,分别赠与吴之助和程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