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9章 播撒种子(1 / 2)
再说了,宋朝虽然有了两季稻的技术,但其实推广不算顺利。
也就是占城稻被分做“早稻”,和大宋本土的“晚稻”相对应。
要注意的是,宋朝的“早稻”“晚稻”之分,并非是种植了两季稻,而是指收获期上的早晚。即便是所谓“早稻”,在张正书看来,也大多属于中晚熟品种。所以,占城稻要生产两季稻,必须要提前播种,抢时间插秧才行。毕竟宋朝这时候是小冰河时期,不抢时间根本来不及种下两季稻。
也正是因为小冰河时期,所以宋朝的天气很干旱。而抗旱的占城稻很受欢迎,干旱和救饥是早稻盛行的原因之一。只不过,很多农民都不知道占城稻还能种两季罢了。
后世很多人,甚至学者都以为宋朝出现了两季稻。事实上,这是不对的。要知道,到了宋朝这会水稻才成为中国人的主食,甚至在北方很多地区,都还是以小麦为主食的。换句话说,水稻流行也不过是百余年的事。据张正书所知,即便有人发现了两季稻的秘密,但却少有人种植。这都是因为怕浪费地力,毕竟古代可没有化肥的!
在大宋水稻的主产区,拥有“苏湖熟,天下足”美誉的浙西地区,作为早稻的占城稻仍然没有取代原产中国的晚稻地位,在水稻生产中仍然是以单季晚稻为主,并且一直保留到了历史上的民国时期。江南地区的晚稻一般是五月插秧之后,入秋后才能陆续成熟,直到九、十月份才收割完毕。
何以在各地盛行早稻的同时,太湖等地区依然以晚稻为主呢?这和宋代的温度变化有关。籼稻和粳稻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稻要求高,粳稻可以耐低温;在最低萌发温度方面,籼的要求强,粳的要求弱。总之,是籼的耐寒性弱,粳的耐寒性强。现在一般籼稻地区年平均温度在十七度以上,粳稻地区则在十六度以下。在小冰河时期这种温度条件下,太湖地区发展为粳稻中心也就不奇怪了。
也正是因为温度差异,太湖地区在南宋末年逐渐开发出了稻麦两熟制。这种种植习惯,甚至一直持续到后世。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南宋一隅之地,能养活差不多大半个中国的人口的缘故了。
不过,稻麦两熟的产量,怎么都不可能比两季稻的产量更多。毕竟麦子的产量摆在那,生长期又这么长。稻麦两熟制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保持地力了。
但是,在张正书“科学”的沤肥施肥的教导之下,即便是没有化肥,肥力也是足够的。
这,就是张正书的底气所在,毕竟他是拥有“种田术”的穿越人士啊!
“郎君说得对,我也曾听闻过两季稻,虽然在杭州种得不多,但确实都成功了的。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六石谷,怕也是寻常之事。”曾瑾菡为张正书说话了,她还真的看过这类的新闻,在她还担任《京华报》主编的时候。
张正书笑道:“不仅仅是两季稻,对土壤的改造,优选优育稻种,沤肥施肥,播种插秧,精耕细作都是学问。这几天,我都会在明州,一一教会六叔你。对了,六婶他们呢?”
“都在家中刺绣哩。原先他们对来明州,还是很抵触的。但是平白得了二十亩地,这点事算得了甚么!”张康土叹了口气说道,“就是有时想念开封,想念张家庄罢了。”
原来,张正书为了刺激张家庄的人主动到外地移居,主动提出来要每一户赠与二十亩地,全都归属他们所有。在这二十亩地上,他们想种什么都可以。
但接下来买到的田地,却要按照张正书说的种植占城稻,严格执行播种前沤肥施肥,清明前播种,要用花盆肥土育苗,到了三月中旬要抛秧。至于收成,他们可以拿三成,其他的需要交税后再运到开封售卖。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要造船的原因,他可是拿下了漕粮的特权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