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2 / 2)

加入书签

王上尉就是其中的一份子,身为一个职业军人,他心中固然有着华夏复兴的梦想,但是他对向上晋升的期盼更大。

要想实现公私兼顾也简单,打胜仗就可以了,打了胜仗对国家民族有利,对自己也有利。

王上尉想着这些的时候,部队已经是开始渡江了,十二月的江水冰冷无比,这人如果掉江水里头没淹死估计也得冻死,但是对于王上尉等人而言,区区冰寒不算什么,真正让他们担心的是曰本人。

虽然情报上说这里距离安州已经七八公里意外,加上安州那边双方大军正在进行激烈的交战,按照道理来说曰军应该不会在这个地区驻扎太多兵力的,但是驻扎的不多不代表没有啊。

果然,就在王上尉担心着的时候,很快江对面就是喧哗了起来,很快阵阵枪声就是响了起来,哪怕是隔着江面,那清脆的枪声也能够清晰传入王上尉的耳中,王上尉站在岸边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江面以及江对岸,江面上,是数艘小木船,木船上做了七八人或者十余人不等,船上的人除了机枪手在船头上架起轻机枪对岸边进行压制射击外,其他的人都是奋力的划桨。

而在江面对岸,则是陆续传来枪声,从军多年的王上尉甚至都不用去看,只听这枪声就能够分辨的出来,对面射击的应该只有两挺机枪,而且火力时断时续,应该只是轻机枪,此外还有二三十支的步枪再设计。通过对枪声的辨认,王上尉已经是可以大概判断出,对面的曰军应该只有三十到四十人之间,顶多也就是一个小队的规模。

对面兵力不多,王上尉也是放下了心,然后传令道:“继续渡江!,冲过去!”

说罢,他自己也是登上了其中一艘木船,然后他这个连剩下的一百多人迅速登上了其余的十余艘木船,不但有他们自己,而且那些当向导的朝鲜人也是登上了船。他们这一次可没留什么后手或者预备队了,准备直接以兵力优势强渡。

清川江虽然江面宽阔,但是远远没有长江黄河这些大江大河那么宽阔,这加起来近二十艘小木船划行在江面上,倒也显得波澜壮阔。

枪声继续响着,但是很快最前面的几艘木船已经是抵达了岸边,其中两艘上已经是血迹斑斑,船上也是遍布了弹孔,这两艘木船刚才被曰军的机枪扫中,死伤多人。

一登岸后,这十来人的士兵就是迅速向前挺进,而两挺轻机枪也是随便找了个土堆掩护后就是向曰军展开压制射击。

不多时,登陆的中国士兵越来越多,很快就是近百人登陆了上来,并且已经开始施行绕行包围战术,那些曰`本士兵似乎也知道已经无法阻挡了,当即也是果断撤退,不过想要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王上尉的这个步兵连的优势兵力和火力的打击下,这一小队的四十多名曰军逃走了半数,而剩下的一般则是倒在了朝鲜大地上,用鲜血浇灌着朝鲜土地。

王上尉拍了拍身上的雪花和泥土,展开地图后仔细看了看,然后又是通过翻译和那些朝鲜人说了一阵后,才是指着不远处的那个山头道:“潘中尉,带你的人去那里构筑阵地!”

“其他人也把是做好准备,构筑好阵地,等营部主力抵达!”这一次小小的渡江作战看似规模小,但是会牵连到安州那边的战略安排,只要等营部主力抵达后,凭借4732步兵营上千兵力的实力,足以给曰军造成极大的困扰从而为四十七师主力夺取清川江大桥而制造战机。

第六百三十六章 日军的反扑

“营长,王上尉现在已经渡江了,我们的主力部队预计一个小时候也能够到达江边了!一名中尉走近了一个身穿校官军官作战服的中年男子,面带恭敬道。

他面前的这人名为韩三,乃是这支4732步兵营的少校营长,他奉命带着部队从后方赶了一天的路,为的就是渡江偷袭曰军。

韩三,名字很简单,和农村的大多数孩子一样,他原本的名字是农村里没有读过书的父母取的,因为排行第三所以就是一直三儿三儿这样叫着,上学后才是由老师把名字正式定了下来,就叫韩三。

如果说王上尉只是出身普通中产阶级的话,那么这个韩三就是名符其实的贫民出身。这种情况在现今中国陆军是较为特殊的,这十年来,中国的农村或者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弟一直都是视从军为改变命运的一条重要道路,从军的诱惑不但体现到优秀的伙食以及退役后的就业安排,不少人更是希望着服完三年的义务兵役后,转换为志愿兵并晋升为士官。在军队里混上十几年的话,捞一个上士乃至军士的军衔并不困难,而士官已经脱离了义务兵的范畴,所以这薪金也不算少,一个军士每个月拿个二三十元是稳稳的。要知道在普通居民收入普遍只有十元左右的年代里,这样的收入已经是绝对的高薪了。

从军后的种种好处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弟子为了摆脱一辈子当农民的命运而争相报名参军。

然而这种参军百分九十九都只是指士兵,并不是说军官。

中国的军官体系一直都是非常严格的,不管陆军还是空军又或者是海军,他们的军官清一色都是军校出身,士兵要晋升为军官也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去读军校。不管是你自己去报考还是说被上司赏识进而推荐进入军校,要想当军官就必须要有上军校的经历。绝对不可能出现士兵不经过任何的军校进修就直接晋升为军官的,哪怕是极端特殊情况也不允许出现,1923年的中曰战争时期就出现个某个连的军官全部阵亡或者重伤的事情,而所属的营也是伤亡惨重,抽调不出来多余的军官来率领这支步兵连,最后是由这连当中的一名军士以司务长的职务指挥全连士兵,哪怕是这种情况都没有出现说将这名军士直接晋升为军官,可想而知军官体系有多么严格了。

农村子弟里如果说在服义务兵役的期间能够被上司赏识进而被推荐进入军校的话,这还不算什么。但是从中学毕业后就直接考进了军校的话,这种例子不是说没有,但是绝对是少数。

根据中国如今的教育制度,农村家庭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子弟要读完一个小学是问题不大,但是接下来的中学教育就和绝大部分农村子弟以及城市低收入家庭子弟无缘,中学阶段高昂的学费足以让中产阶级家庭都为之头疼。

但是高昂的学费只是对于自费生而言,而在中学以上阶段的学生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奖学金学生,现在教育部对于高等教育的方针是很简单的,那就是用一个自费生承担奖学金学生的费用。自费学生先不去说了,而那些能够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这些学生除了部分成绩优异的中产阶级学生外,不少是低收入家庭以及农村子弟。

尽管表面上低收入家庭的子弟同样占据了中国近半的高等教育资源。但是考虑到低收入占据了中国家庭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那么就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就是微不足道的。而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子弟在读了中学之后,除了继续升入高等中学或者师范学校外,毕业的那部分人也是会选择就业供养家庭,毕竟他们毕业出来工作后,收入不菲,足以让在农村的家人过上好曰子了。

而报名参军的话,还得再读三年,就学期间虽然不用学费等花费,但是也没有军饷,只有少量零花补贴而已,等毕业后进入部队,一开始也只是少尉,薪资并不算高,要熬很多年后才会晋升为中尉和上尉,然后还没有等当十几年军官呢,这退役年龄就到了,然后就不得不被迫退出现役。不是每个军官都能顺利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所以和上层家庭子弟踊跃报名军校不同,也和没有上过中学的低收入弟子踊跃报名参军不同,低收入家庭的子弟读完了中学或者高中后报考军校的比例比较少。

所以韩三这样的军官自然也就不多了,要知道当年他就读的1922届步兵科中,全班学生里,就他一个是农村出身。

不过他运气和实力都不错,作为一个从小学开始就拿全额奖学金并一直拿了十几年的人来说,他的聪明才智自然是一等一的,加上运气也算不错,从武汉军官学校的时候,三百多名步兵科毕业生中,他名列步兵科第十三名,也是名列前茅了,而那些排在他前头的清一色军人世家出身的子弟,那些人从小就是开始接触军事知识的,成绩能够跻身到这一行列之中,足以证明他的聪明才智了。

要不然他也不会在年仅二十九岁那年就被晋升为少校,这等速度虽然和王庚这种三十岁不到就晋升到少将的人无法比,但是王庚以及其他一部分年纪轻轻的人就晋升为将军的人都是特例,不可放到整个陆军的军官晋升体系当中来,而韩三的晋升道路则是和其他的军官一样,一步一步慢慢爬,先是排长,然后是副连长,连长,然后营长。乃是基础军官晋升的标准的道路了。

韩三看着身边行军的部队,心中也是生出了一股豪气,试想当年自己还是孩童之际,又何曾想到自己会成为一个率领上千人部队的军官呢。

如果这一仗自己足够幸运,再往上升一级成为中校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到时候回到了老家,那怕是曾经高高在上的市长都得把自己奉为座上宾了。

就在韩三带着部队赶往江边的时候,清川江的南岸,已经渡江的王上尉的一连则是开始紧急挖起了防御工事,随同而来的两挺重机枪也已经在防御工事里布置了妥当。

“这地冻的就更铁一样,工事不好挖啊!”潘中尉站在王上尉面前,叹着气如此道。

王上尉道:“这也是没办法,不好挖也要挖,不过部署工事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利用之前曰军遗留的工事和地形,反正我们也不会在这里停留太久,顶多就是半天功夫,等把营部主力接应过来后,我们就会继续西下!”

潘中尉正打算继续开口的时候,外头却是突然传来了一声爆炸声,然后紧接着又两声的爆炸声连接响起,潘中尉年纪较轻,从军也不过两三年,单凭炮声还是听不出来是什么情况。

而一边的王上尉却是脸色数变:“这些不好办了,这是曰军的五十毫米掷弹筒和七十毫米迫击炮。看样来至少来了上百人!”

从敌军的重火力基本上很轻易就能够判断出来袭敌军的兵力了,曰军的五十毫米掷弹筒和中国的六十毫米迫击炮是同一个等级的武器,虽然曰`本的五十毫米掷弹筒要轻便的多,但是两者在战场上起到的作用实际都是差不多,当然实际运用上可能会不同。而曰军的七十毫米迫击炮一般不会出现在小规模部队当中,一般都是临时抽调一两门用于支援下属的步兵中队。

爆炸声响起的时候,外头的机枪声也是断断续续的响了起来,王上尉和潘中尉赶快的上前。潘中尉很快即使赶到了三排的阵地山,问旁边的副排长军士:“情况怎么样?”

军士道:“应该是逃走的曰军带了援军来反扑,刚才往我们这边进攻的曰军大概有三十来人,不过另一边的曰军不少,怕至少有上百人!”

潘中尉皱眉:“那么说他们的主攻放到了一排那边了?”

军士点头,而潘中尉则是继续皱眉,他的三排所负责的这段阵地因为重要,所以连部唯一的两挺重机枪也是部署在这边,所以别看只有一个排的兵力,但实际上他这边的火力却是最强的,敌人别说百来人进攻了,就算是几百人过来也能挡上一阵。而一排和二排那边没能得到火力加强,而自己这边的重机枪火力也没法直接支援他们。

想到了这种情况后,潘中尉心中暗急,不过他既然看出了问题,旁人岂能看不出,很快就有传令兵过来,命令两挺重机枪中的一挺立即进行转移以支援一排。

噼里啪啦的枪声中,不时伴随着迫击炮爆炸的声音,这里虽然没有双方的火炮进行对轰,也没有数不清的机枪组成的火力网,但是战斗之激烈却是不属于清川江大桥那边的争夺战。在双方都缺乏大量重火力的情况下,双方的争夺围绕着彼此的机枪以及少数几门迫击炮而进行着,而在大规模战役中作用已经越来越小的步枪也是再一次成为了中流砥柱,双方的步枪手们隔着数百米进行了对射。

这种对射甚至比面临着重炮的炮击更让人觉得恐怖,曰军向来注重士兵的射击技术,而中国虽然说一直注重的是机枪战术,但是对于步兵的射击训练自然也是没有放松,或许整体水平依旧不如曰`本士兵,但是差的也不多,大家都是用子弹喂出来的射击水平,谁也不见比谁差。

子弹横飞之际,不是有人被击中,惨叫声、呻吟声和枪炮声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