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六二章 士大夫的底线(1 / 2)
作为事件的主角,苏轼不可能置身事外。
王诜送来消息,他自然也收到了。好友建议他们先躲起来,避开朝堂的追捕。谁都看得出来,御史台是铁了心要整死他,此去多半是有去无回。
苏轼却连连摇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能逃到哪里去?暂避这句话根本就讲不通,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一个读圣贤书,有傲骨,名满天下的名士才子,苏轼坚信朗朗乾坤,还有正义存在。那些诗确实是自己写的,除了对变法发发牢骚之外,根本没有那些穿凿附会,指桑骂槐之说,自己是被诬陷的。
苏轼很愤怒,李定、舒亶他们就是一群小人,可恶的小人。
自己明明是被诬陷的,倘若现在避开,不敢直接面对,一定会被人诬陷是畏罪。岂非让小人更有话说?进一步抹黑自己?
傲骨铮铮的苏轼不是懦夫,他要做个真正的猛士,直面糟糕的境遇,直面未知的前路!
更为重要的是,他必须要为妹夫秦王殿下考虑,他不想让赵昭为难,或者遭遇不良影响!
苏轼离开了凤翔,很快秘密出现在了长安,直接进了曲江池畔的秦王府!
“子瞻兄,你怎么来了?”
“殿下!”苏轼沉声到:“轼前来自首,请殿下将我押送汴京。”
“这是说什么话?”赵昭摇头道:“你被小人构陷,是被本王连累的,你切莫要着急,本王正在想办法。”
苏轼不傻,他自然知道今日遭遇,除了是自己讽刺过新党成员,被人报复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与秦王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是被秦王连累。但这都不重要,苏轼摇头道:“殿下言重了,事已至此。唯有将我交出去……最好是殿下亲自交出!”
“子瞻兄是希望我大义灭亲吗?”赵昭的笑容很是苦涩。
苏轼痛心疾首道:“如今全天下的眼睛都盯着殿下,稍有迟疑。怕是有不良影响。”
“为了这点所谓的影响,就要把你交出去?这样做的影响就好吗?”
“殿下身负重任,岂能因为轼而蒙尘?”苏轼摇头道:“殿下不必自责,不必顾虑,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赵昭拗不过苏轼,他是铁了心要直面御史台的诬陷。
即便明知是被自己连累也毫不在意,这样做的更大程度上位自己做出牺牲。赵昭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转念一想,苏轼既然有这个打算,不若将计就计。
为今之计,若只是一味地偏袒苏轼。避开锋芒。最终的结果,不管是对他,还是对自己,都不会很好。
如果将苏轼交出去,至少自己能暂时撇清关系。御史台那帮混账想要牵强附会到秦王身上并不容易。
只是如此一来,他们肯定会伺机宣扬秦王无能,连麾下的臣子都庇护不了。这倒不要紧,损失有限,而且可以想办法弥补回来。
只是苏轼去了御史台。会有危险吗?
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华夏文化中将会少了一颗璀璨的明星,那样对自己的影响也会非常糟糕。
苏轼可以交出去,但一定不能有生命危险。
赵昭思来想去,觉得赵顼暂时不敢杀苏轼是肯定的。大宋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太庙之中,太祖亲立的铁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按理说此事本该只有当朝天子知晓,赵昭却也知道。
如此情况下,赵顼应该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哪怕是可以昧着良心,对太祖遗训置若罔闻。却也得考虑文臣士子之心,一旦开了杀士大夫的传统,会是什么后果?在这件事上,苏轼绝对有庞大的支持者。
保命是可以的,但就怕活罪可免,死罪难逃。
苏轼只要进了御史台,吕惠卿手下的那些人必然会想尽办法折磨他。才子名士,举世文豪却要遭受这样的责难,任谁也有些不忍!
可苏轼却斩钉截铁道:“殿下放心,任何的磨难,我都能坚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