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2 / 2)

加入书签

“风,我一一”她再次抬起头要说什么,眼底深处有柔波滚滚涌动着,但大步走进来的萧可冷让她小小地吃了一惊,迅速闭嘴,搓着双掌举到脸前呵着气。

她心里一定有什么秘密要告诉我,这种欲言又止的神情我己经看过不止一次了。

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想让萧可冷看透自己的心事,马上换了一副笑脸:“小萧,你来得好快,辛苦了。”

萧可冷手里捏着一叠传真纸,表情严肃,丝毫没有为打断了我们的谈话而抱歉的意思:“风先生,这是苏伦姐传过来的资料和电话记录,非常紧急,希望你能马上看一下。”

她向关宝铃脸上冷冷地一扫,挑了挑嘴角,露出一个极其勉强的微笑,算是打招呼。孤男寡女,半夜独处,最容易让她产生暖昧的联想,就算我跟关宝铃没有做过什么,这份虚名也是牢牢地担定了。

我接过那些资料,粗略地一翻,几乎每一页上都牵扯到了“大杀器”这个词,并且关联到的国家名、地名、江湖势力名称极多,像是一份正规的军事情报汇总。

“你们谈,我先回房间里去。”关宝铃得体地微笑着,落落大方地向我和萧可冷分别点点头,慢慢地进了自己的房间,回手关上门。

她的影子投射在纸门上,照出异样优美的剪影,让我的心情随着那影子的一举一动而神思飞驰。

萧可冷不满地轻咳了两声,焦躁地跺了跺脚:“风先生,这些资料一一”

我回过神来,一边带她进自己的房间,一边迅速地翻阅着这些资料。一共是十一张纸,前面十张,是一份带有“绝密”字样的黑白复印件,右上角画着一柄笔迹潦草的长柄发梳。其中内容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亚于天方夜谭,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一一

“据查,伊拉克方面确有‘大杀器’这件东西,只不过因为技术手段的不完善,还没能进化到直接投入两军战争的地步。它的威力,与总统拥有的‘核按钮’相比,决不逊色,可以将前苏联的巨大版图重复毁灭十五次。当然,一切都只处于数据计算阶段,‘大杀器’缺少最后一项引爆程序,就像体积巨大的钚原料,找不到核反应炉之前,跟废物没什么区别。

“总统发动的战争时机完全正确,如果再向下推迟两个月,伊拉克政府便能够从前苏联军火库里收购到足够多的半成品核弹,与‘大杀器’结合,那将是全体美国人民的噩梦。万幸的是,我们的飞机轰炸和远程导弹攻击,直接摧毁了伊拉克的地面军火库,成功地迫使伊拉克人把‘大杀器’转入地下……”

我拍了拍这些复印资料,禁不住捏着下巴苦笑:“这份报告的可信度是不是有问题?当然,我知道这柄梳子标记的含义,可就算是再伟大的间谍,也会有失误之处,对不对?目前,全世界都知道伊拉克人没有‘大杀器’,五角大楼方面也公开发表声明,承认情报失误。这份报告,岂不是跟美国政府的言论背道而驰?”

萧可冷在窗前坐下来,十指合掌相对,对我的疑问不做任何评价。

梳子标记,代表的是五角大楼麾下一个非常著名的间谍,那个人己经把间谍这种职业演化成一种天衣无缝的艺术,他在间谍界的成就与名声,仅次于“诺曼底登陆战”中的美军反间谍情报战大师伊恩兰德。

他没有名字,只剩下“梳子”这个代号,仿佛任何千丝万缕、真假难辨的繁复情报,一到了他手里,就像被梳子整理过的头发,立刻变得井井有序、清清楚楚。五角大楼的工作人员把他比喻成日夜不停的淘金工人,总能从几万件看似毫无关联的情报片断里,把最有用、最具价值的资料提炼出来,成为比黄金更贵重的元素。

十张复印件,每一张都带着梳子标记,特别是最后一段,更是让我感到惊讶震撼一一

“所有的情报表明,伊拉克之所以有恃无恐地向西方宣战,叫嚣着要让美英联军埋葬在大沙漠里,倚仗的就是即将研制成功的‘大杀器’。军方地面部队传回的资料显示,在巴格达市郊,至少发现了十五处类似于导弹发射井的地面建筑物。众所周知,只有远程攻击性武器,才会使用发射井,也就是说,伊拉克人己经做好了发射远程导弹的准备。”

“前苏联解体时,它所拥有的二百多个高科技军火库,己经被俄罗斯人抢先一步控制,所以,伊拉克人再多的钱也无法购买到能够立即投入使用的巨型武器。我注意到,俄罗斯方面在伊拉克战争开始前的半年内,至少有十一名核武器专家突然销声匿迹。当然,他们消失的借口多种多样,看起来都十分合理,但他们的真正去向,却是中东地区的某个中立国,然后从这里又进入了巴格达市郊。”

“综合所有的情报,可以如此假设一一俄罗斯人正在帮助伊拉克进行‘大杀器,的研究。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俄罗斯人为什么如此热心?这里,我们要注意十一名核武器专家里的其中一个,他的名字叫做马约诺夫,一个曾经蜚声国际的重要人物。”

我看过这个名字,不过却是跟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大爆炸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是当年核电站技术顾问组里唯一幸存的人,爆炸发生时,他正在莫斯科休假,所以逃过一劫。

梳子提到马约诺夫,会有什么样的深意?

我向萧可冷看了一眼,她把双手贴在太阳穴上,缓慢地揉搓着,神情又一次变得严肃凝重,仿佛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小萧,这份资料,你该都看过了,有什么要说的?”越看下去越是惊骇,毕竟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间刚过去两年半,当时的很多媒体报道还记忆犹新。看起来,民众看到的、听到的永远都是大事件的表面皮毛,永远无法接触到事实真相。

萧可冷摇摇头,我刚刚要低头继续读完这些复印件,她忽然又低沉地开口:“风先生,有件事,我想赶在您看完全部资料前说出来,就是我的身世来历一一”

我听不懂她的意思,不太明白她的身世跟这些资料有什么关联。

她站起身,拉开门走了出去。我知道门外不会有人偷听,毕竟小来就藏在屋顶的某个位置,院里院外一切动静,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以萧可冷的一贯行事作风,接下来要说的肯定是个巨大的秘密,否则也不会谨慎如斯。

萧可冷再次回来时,带回了满屋子的寒意,她脸上的表情更是冷涩到极点:“风先生,苏伦姐说过,您对我的身世很感兴趣,其实那些都是很久前的往事了,不愿意想,更不愿意跟任何人提起。在您之前,只有手术刀先生、苏伦姐和燕逊姐知道。”

我点头笑着,表示自己非常荣幸成为第四个聆听这秘密的人。

“我是朝鲜人,原名姓金,跟国家元首同属于一个家族,并且是五服以内的近亲。江湖上都知道我有一个哥哥,外号‘孤狼’的萧石,其实,他是我的二哥,我们还有一个大哥,名字叫金纯熙一一”

我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僵硬住了,“金纯熙”的名字早就载入了全球军事史册,是他一手组建了朝鲜的“赤焰”特种部队,并且在三十岁时便荣升朝鲜军委副主席一职,成为朝鲜军队里的传奇人物。

第二部 古寺冥夜 第二章 萧可冷的身世(上)

毫无疑问,在朝鲜人眼里,金纯熙是最有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成为国家历史上最年轻的领导人的。可惜政局犹如六月里的天气,忽风忽雨,就在三年之前,这个身体健康、智慧超群的年轻人突然患上急病,两周内病情恶化,变成了货真价实的植物人,到今天为止仍躺在平壤市的革命军人疗养院里。

如果萧可冷有这么声名显赫的大哥,最起码也该在国内仕途上春风得意才对,怎么会流浪江湖,要靠手术刀的庇护才能生存下去?

我看着她的脸,五官相貌,的确跟屡见于国际报纸上的金纯熙的面容有几分相似。

“大哥成为植物人以后,二哥发誓要查明事件真相。那时候,他仍在赤焰部队里担任中级职务,利用手里的职权,最终拿到了大哥急症发作前,与元首见面时的一卷录音带。里面的对话内容清清楚楚,大哥的急症都是元首在搞鬼,因为他不希望有人在国内的声誉渐渐高过自己,这是一起典型的‘功高震主‘然后被无情诛杀的案例。”

我说不出什么,只有静静地听着。

“二哥因为偷窃国家机密而获罪,被迫流浪江湖。当时,我在英国读大学,接到二哥的紧急电话后,马上易容改装,在假护照贩子的帮助下,改为中国国籍,然后直飞日本,隐蔽下来。至于我跟神枪会的关系,也的确如苏伦姐所说,我的义父曾是神枪会上一代中的高手,在江湖械斗中阵亡,所以孙龙先生很照顾我,渐渐地跟会里的几位当家人都混得很熟——”

她极度疲惫地抹了把脸,仿佛这些冗长的往事叙述,已经耗尽了身体里的全部精力。

中国古人常说,伴君如伴虎。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朝鲜做为中国的近邻,文化作风、国家管理统统借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他们的元首当然明白“一山不容二虎、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道理,所以,年轻有为却不懂得韬光养晦的金纯熙便成了彻彻底底的政治牺牲品,而他亲手创建的赤焰部队完整地落入了元首的控制中,活脱脱是一出“为他人作嫁衣裳”的闹剧。

我取了一张纸巾递给萧可冷,这么冷的天,她的额头上竟然不断地有汗珠渗出来,可见这段惨痛经历带给她的巨大伤害。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她得到“赤焰部队有所行动”的消息时会大为震惊了,因为这一次她或许会与自己的国人同室操戈,展开殊死搏斗。

房间里的空气凝重得像罩了一层沉甸甸的积雨云,闷得人透不过气来,连灯光也变得黯淡了许多。

萧可冷苦笑了一声,用纸巾抹掉了鼻尖上的几滴亮晶晶的汗珠,接着向下说:“风先生,本来这些话我没必要对您说,就算您不信任我,我仍旧能在北海道顺利地生存下去,直到积蓄起足够的复仇力量,但现在看来,事情又起了新的变化,咱们必须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才可能平安自保。我跟苏伦姐虽然不是同胞姐妹,但我们之间的感情比亲姐妹更深厚,她的话,我到任何时候都会服从,所以才把自己的身世告诉您。希望从现在开始,大家真正开始推心置腹地合作,不再相互猜忌。”

说到这里,她挺起胸膛,长出了一口气,轻轻甩了甩短发,犹如完成了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

现在我能理解苏伦谈及萧可冷的来历时,一直都吞吞吐吐的原因了。萧可冷的低调隐匿,只是为了报家破人亡的血仇,跟其它的江湖仇杀无关。如果她的真实身份被泄露出去,朝鲜人肯定不会放过她。

“对不起,小萧,以前是我太苛求你了。”我真心诚意地向她道歉。

萧可冷虚弱地摆了摆手,再次摇头:“没关系,朋友之间,本来就该以诚相待,只求风先生以后不要因为我是异族人再耿耿于怀就好了。”

我稍加沉吟,迅速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小萧,对于耶兰和安子的死,你有没有其它想法?如果他们真的死于獠牙魔之手,你能解释一下,獠牙魔为什么偏偏找上这两个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