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临近双十一,方卓需要面对的易购工作内容也多了很多,不少问题和资源都需要协调。
尤其,这次涉及众多合作伙伴,牵扯了公司上上下下的精力。
不说易购在家电连锁行业实际的市场地位,纵使方卓有个内地首富的名头,但这个名头也管不了其它家任何一个再小的公司,如此类似的业务对接上就总是有些不顺。
然而,这些顺或不顺还能耐心处理,当日期越来越逼近保尔森划下的第二个时间,美国方面依旧没有动静,这不由得让方卓开始思索其中变化。
他有些怀疑保尔森驱使的两支对冲基金或许是就直接接盘美林证券。
这样虽然增加了持有成本,但依照中行的体量和地位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还有很大利润。
只是,高盛真能这样忍住胃口吗?
美林的盘子全都吃下也就是7.5亿美元。
如果借着撬动美林来挖到苏格兰皇家银行的盘子,那立即就是两倍多的16亿美元。
这中间的差距是会受什么因素所影响?
高盛与苏格兰皇家银行之间有什么自己所不了解的关系?
方卓和保尔森之间本就没什么信任,难免考虑的多一些。
不过,就在他琢磨深挖高盛驱使的对冲基金时,美国方面的媒体终于有了关于这件事的动静。
著名财经媒体《华尔街日报》大篇幅刊登了对sp对冲基金的采访,期间聊到这支基金的近期操作,包括但不限于对中行高达4亿美元的战略投资。
随后,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把这篇文章翻译成中文,同天下午便上线了网站。
伴随着这一动作,美国方面不少财经媒体对sp对冲基金进行密集报道,盛赞它的惊人业绩,其中,也有财经记者提到了对冲基金和银行这两个身份的矛盾。
对冲基金是经常出现在金融危机里的角色,当它和银行这个追求稳定的存在有了勾连,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和影响?
仅仅晚上时间,搜狐财经便转载了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的翻译文章。
新浪财经紧随其后,并且发挥一流的新闻水准能力,立即有旗下记者致电这家美国的sp基金,试图采访相关情况。
可是,记者最终只能在新闻稿里写下“sp对冲基金的总部电话始终无法接听人工服务,我们转而找到了它在香港的分部,但分部工作人员拒绝了我们的采访”。
如此消息蔓延国内财经圈,《中国证券报》有记者开始联系中行相关人员,想要了解事情始末。
一直以来,中行提到的战略合作者都是苏格兰皇家银行,虽然后者又找了美林证券和李家城基金会,但这两家的名气勉强还能让人接受。
突然冒出来的对冲基金竟然宣称对中行进行4亿美元的战略投资,这是从哪里冒出来的?
中行的新闻发言人接到采访电话,大吃一惊:“什么?对冲基金?这个、这个,这个相关消息以官方说明为准。”
即便这位发言人面对震惊的消息已经反应很快,他最开始的话还是暴露了情况。
海外对冲基金对中行的战略投资似乎是在计划之外的。
或者说,美林证券和李家城基金会的出现也是在计划之外。
《中国证券报》没有就此放弃,迅速致电中行更高级别的领导,探究事情真相。
这个过程中,记者得到了更多的新闻素材,诸如“没有这回事”“什么?国外媒体说的?你们别乱写”“不要报道”等等,最终又把大部分挪到了新闻稿件里。
至此,海外对冲基金浮出水面、美国财经媒体大范围报道、国内媒体转载并跟进情况、银行内部深感震惊且上报证监……中行因为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的漏洞被撕开了一条更大的口子。
中行所公布的上市计划是明年年初到香港启动国际路演,为港股上市ipo做准备。
值此关头,银行股权分配忽然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无疑为上市前景蒙上一层重重的阴影。
中行震惊,领导震怒,连夜质询苏格兰皇家银行和美林证券,又要联系这家sp对冲基金验证情况,通宵达旦,鸡飞狗跳。
可是,sp对冲基金的情况还没明晰,又有一家名为wi-tyio的对冲基金站了出来,宣布接手美林证券剩下的3.5亿美元对中行的战略投资。
这一下,中行的所有领导和关注此事的证监领导都……都麻了。
还来?
是嫌不够糟吗?
最终,美林证券给出了正式且公开的回应:“遵循合同,无任何违约行为。”
按照这样的说辞,美林证券已经和中行没什么关系了。
甚至,它这种公开回应的方式也彰显着态度,我完全按照合同行事,你算老几?
中行临时会议上有领导为此摔了手机,严厉批评本次与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合作。
就在中行遭遇突发情况的第二天晚上,昨天一夜都没怎么睡好的李家城刚刚眯了一会,忽然被周楷旋接电话的声音吵醒。
他掀开被盖在身上的小薄毯,不紧不慢地问道:“是有什么好消息吗?看你高兴的。”
周楷旋握着手机,带着笑容:“真是有个好消息。”
李家城示意她把茶端给自己,说道:“这两天都是坏消息,美林太短视了,说说吧。”
周楷旋前两天去医院探望了中行生病的行长,彼此聊到战略投资还算有共同目标,今天收到的正是关于他的消息。
她说道:“李行长要带病回来主持工作。”
李家城微微一怔,笑道:“这还真是个好消息,他一定能尽快把局面稳定下来,虽说美林证券出了问题,但他这样的状态来挽回情况,想必能将功补过。”
他思考一会,说道:“你替我致电李行长,就说我们基金会已经准备好所有资金,愿意率先交割资金来稳定局势,愿意全力支持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