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习气(1 / 2)

加入书签

余凤林, 算得上一个传说了。

陈淮安与罗锦棠一般, 上辈子只闻其名, 从不曾具体的想象过那个女子。

此时听锦棠如此说来, 有种恍然顿悟之感, 细细思索, 才觉背后瞬时一股寒气。

上辈子, 因为陈澈没有查到陆宝娟与余凤林之死的牵扯,待她一直都还不错,虽然相敬如冰, 但偶尔陈淮安在朝办上一件难得的大事,他就会回到陆宝娟的院子里宿上一宿。

也恰是因为这个,陈淮安才莫名的可怜陆宝娟, 可怜而又可恨, 恨她没有自知之明,不懂得自爱。

可就算不自爱的母亲, 到底父亲给的那点自尊重, 全来自于他。

所以陈淮安格外的拼命, 卖力, 想要得到父亲的赏识。因为只有这样, 陆宝娟在陈澈面前才能活的像个人一样。

陈澈待他,不似待陈淮誉般亲昵无间, 也不似待陈淮阳一般努力栽培,但在朝政上, 无论任何事情, 向来都是一力支持的。

他就是个不算严厉,但愿意倾心倾力,给他以栽培的,普普通通的老父亲而已。

他俩交恶,其实也是在陈濯缨和黄爱莲出世的那一回。

不过五年前在白云楼醉了一回酒,五年后就好端端而冒出个儿子来,偏偏又跟他生的那么相,一样的疏眉大眼,一样的鬓额,用陆宝娟的话说,便两只糙乎乎的小手,从指骨到手掌,都与他的生的一模一样。

陈淮安一头雾水,瞒着锦棠一直在见孩子,一开始只是想确定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儿子。

到后来越来越爱,给他取名字,教他读书识字。孩子心思纯透,一点就通,陈淮安于是越发的放不下这孩子。

谁知最后叫锦棠当街撞见。

那一回可是真够乱的。

他忙着要给锦棠解释孩子的事情,又想知道陈澈为何会把锦棠拘在龙泉寺整整拘了三日。事分轻重缓急,最重要的当然是给锦棠解释孩子的事情,谁知她就跟只发了狂的母猫一样,抓着他的脑袋,扯着他的耳朵,从木塔巷打到外面的菜市上,一时之间,万人空巷。

偏偏还就那一日皇帝微服,将他头破血流,跪在烂菜叶子里给罗锦棠下跪磕头求饶叫奶奶的丑态全看在眼中。

此时回首那日的盛况,陈淮安仍还心有余悸。

然后,无处可去,他于是捂着一只烂耳朵入宫,回到阁房,自己找了根针,准备把它缝起来。

就是在阁房之中,陈澈提着根镇尺,迎面就给了他一镇尺。紧接着,劈哩啪啦,仿似砸雨点一般便开始在陈淮安头上狂抽乱砸。

陈淮安比他还生气了,手撕上陈澈的官袍,一把将他搡倒在地,转身便走。

听锦棠说起她肖似余凤林,就能解释的通了。

陈澈一生,视陆宝娟为其之污点,拿他也当成自己人生中的污点,但与他待陈濯缨的心思是一样的,寄予厚望,并且也由心的,不希望儿子犯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

他非但走了老父亲的老路,还背叛了相貌与余凤林肖似的罗锦棠,也就难怪,陈澈会恨他至死了。

以已来渡,徜若上辈子的陈濯缨长大了,弃发妻而不雇,养外室,生孩子,他必定也会气个半死的。

但是,那种被暗种窥视,窥探的愤怒和耻辱,叫陈淮安恨不能跳起来,直接冲上山,一刀就结果了陈澈。

“咱们已经昏昏绰绰过了一生了,你可不能这样。”锦棠攥着陈淮安的手,疾声道:“他连个妾都未纳过的人,上辈子也不曾跟我多说过一句话,便真有什么,你也得查清楚了再说。”

查什么。

查陈澈为何在阁房里等着,辟头盖脸就想打死他?

查陈澈在此之后,不闻不问,就任他去死?

是因为他背叛了生的像余凤林一样的罗锦棠,陈澈才绝意牺牲掉他,任他去死都不闻不问的。

“睡吧,我陪你睡一觉。”陈淮安柔声说道。

说着,他自己真的就闭上了眼睛,偎在锦棠的大腿上,像是真的睡着了。

锦棠昨夜整整一夜未睡,瞧着陈淮安像是睡着了,脑袋一歪,倒是踏踏实实的,就睡过去了。

陈淮安只等锦棠睡着,轻轻的翻坐起来,找了只墨绿色,面绣梅兰竹的小引枕过来,轻轻放在窗边,待她一丢一丢的睡着了,遂尽量缓的将她放平在床上。

外面风吹着荷叶刷刷作响,燕子鸣啾啾的。

陈淮安于地上直挺挺的立了许久,于是将茜云纱的纱窗罩了下来,遮住了总往进来扑的风。再于床前站了片刻,又往锦棠心窝处搭了件自己的外裳。

想来想去,仍觉得不妥。

于是,又唤了这桃源客栈中,负责这间客房洒扫的余娘子进来,叫她在外面替自己守着午睡的锦棠。

余娘子是个三十多岁的妇人,也不知夫家何处,总之,在这桃源客栈中作帮工,混碗饭吃。闲来,便上山到龙泉寺帮忙作厨。

她进了院子,便顺手扯了几朵莲蓬下来剥着莲子儿,在窗外守着。

等锦棠醒来时,便见纱窗上别出心裁的,一片又一片,摆了几片荷叶,恰遮住了一半的窗子。

她只当是余娘子遮的,笑问这余娘子:“好端端儿的,大娘为何要往窗上挡几片叶子?”

余娘子从池塘里摘了莲子下来正在剥,递了锦棠几枚嫩莲子过来,笑道:“并不是大娘我摆的,而是您家相公摆的呢。

初时,我也不懂他为甚要摆几片荷叶,后来想想就明白了。一则,他怕风吹着了您,二则,又怕关上窗子要闷着了您,荷叶遮去一半,日头晒不到,风也吹不着,您又还得凉快,他也算个难得的细心人了。”

致诚法师年青时,是曾东渡琉球,在琉球弘扬并学习过佛法,然后又经过千难万阻,才能重返大明的高僧大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