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拿来与大思辨(1 / 2)

加入书签

故步自封、安于现状,抱着祖宗之法,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着所有的域外文化,皆以蛮夷二字论之,是自取灭亡之道。

一个文明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海纳百川。

好人兀鲁伯超越了时代,制作出了六分仪,计算出了地轴倾角,测算了精准的岁差,在三角函数和球面几何有着杰出的贡献。

瓦剌西进,攻破了撒马尔罕,好人兀鲁伯的所有收获,都送到了大明。

这些东西,大明要还是不是不要?!

答案是肯定的。

此时的大明,并没有失去进取心和包容心。

洪武十五年,太祖高皇帝,曾经在奉天门召见大学士吴伯宗和翰林李肿,命令翻译西域天文书。

而后吴伯宗组织了钦天监灵台郎海达尔·阿答兀丁,回回大师马沙亦黑、马哈麻等人,在南京右顺门开局,共同翻译西域天文阴阳历象,次第译之。

最终得土盘历法,推算天时,制万年历,核准《大统历》。

当然祖宗之法,可谓是一大政斗杀器,但凡是不符合利益诉求,就以祖宗之法驳斥之,历代并不罕见。

祖宗之法解释权,现在在陛下手中,这是胡濙主动交上去的。

所以,群臣们玩祖宗之法,就得先玩得过胡濙。

尼古劳兹略微有些颤抖的说道:“胡尚书,我有一个疑问,还请胡尚书知道答案,务必告诉我,我已经被困惑了三十余年。”

“请讲。”胡濙点头,示意尼古劳兹问,若是知道答案,必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当然不能说的他自然不会说。

尼古劳兹已经见识到了大明的繁华,而且这种繁华,在有生之年,并不会结束,这种鼎盛,会持续多久十年?二十年?还是两百年才会消失?

他郑重的问道:“为什么中国可以到今天如此的强盛,国家疆域及其广大,人民众多,人民安居乐业,法度严明,似乎从未断绝过,我很疑惑。”

胡濙放下了茶盏,忽然伸手,拿过了尼古劳兹的茶杯,笑着说道:“我的还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尼古劳兹不明所以的看着胡濙,挠了挠头,这话说的有点莫名其妙,但是似乎符合埃莱娜的第一印象,霸道。

胡濙笑着说道:“中国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国家,我们曾经把所有的佛经翻译为了汉字,然后汉字去诠释他的含义。”

尼古劳兹这才明白了胡濙的意思,笑着说道:“哦,我明白了,这真的是太神奇了。”

胡濙没说完。

一旦翻译完了,就开始了去芜存菁,等到理解了其精髓之后,就开始将其同化,不肯同化,那就只能灭了。

其具体表现为三武灭佛。

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虽然各帝王动机不一,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其目的却是如出一辙,措施基本相似,结果大同小异。

目的是消除思想文化领域的冲突,强迫僧团改变道风方面的缺陷,平衡僧俗之间的经济利益。

僧侣爬到权力的核心,这是大明诸多明公,绝不允许发生的事儿,寺院地主经济,更是为统治者所不喜的。那是刨皇帝的税根。

大明也刚刚经历了一次小灭佛。

大隆兴寺杨禅师被送到了瓦剌感化瓦剌人去了。

送走之后,陛下立刻提出了寺庙的土地怎么办?

随着一体纳税的推行,寺庙的地主经济,立刻就崩塌,都要纳正赋,再挂靠寺庙,那不是多交一分税吗?

给皇帝交税,再给你寺庙交税?

皇帝有很多个团营,四处征战,佛祖有几个团营?

胡濙懂礼法。

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求取真经、大雁塔翻译大小乘佛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用中文去表述梵文,然后可以完整表述之后,就开始灭佛。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不听话,那就砸个稀巴烂。

历代无外乎如此。

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曾经的佛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连佛法都断了传承,但是大明寺庙却依旧是香火鼎盛。

从大秦国传来的景教,也是如此,也不会逃过这个命运。

胡濙只说了个半截,有些东西可以说,有些东西,不能说,需要自己去领悟。

尼古劳兹可是带来了很多很多的文牍,无论怎么讲,都要把这些文牍翻译完,用中文精确的描述之后,挑挑拣拣,选能用的出来,将垃圾丢弃。

全面否定是一种文人的重要手段,还有一种手段,就是全面接收。

不加遴选,不分好坏,全都收入囊中,并且怡然自得,志得意满。

这种人,在胡濙看来,是必须要解刳院的,看看他的脑髓,是不是比正常人少了两斤。

胡濙思来想去,就是陛下说的“拿来”二字,要自己拿,要思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陛下也现身说法,演示了应该如何拿来。

渠家人搞得福禄三宝,贻害无穷,渠成德还作为现实案例,在南衙做巡演,让全天下的人都看看,什么叫做恶魔在人间。

但是到了太医院的手中,福禄三宝被研究透彻,其作用,效果,如何成瘾,都有详实的报告和记录,最后弄出了迷魂汤…麻沸汤,用以镇痛,施展刳术。

这才是“拿来”。

胡濙将茶杯推了回去,笑着说道:“这只是外力,还有内生。”

“我们叫它大思辨,一旦大痛苦来临时,即便是皇帝,都无法阻止的大思辨。”

“这个讲起来,就太长了,改天有时间,再与你分说吧。”

从颛顼时代的绝地天通;到夏时祭祀祖宗;再到商时的神佑王权到余一人专权;到西周的敬天保民、天下王有;春秋时的重神到重人,再从战国百家争鸣;

秦法帝王至上、极欲和重赏罚;汉初黄老无为、以民为本和尚法重农;

汉代公孙羊的大一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盐铁之议的王霸之争;

西汉末年的更命、王莽的崇古、《白虎演义》的三纲五常的国宪、东汉末年名教、名法、名教。

隋唐的民本论、君臣一体论、法制论、纳谏论;佛道儒争衡与兼摄等等等…

海纳百川,吸纳外来文化去芜存菁,是必要的手段。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自我思辨的能力,才是一个文明前进的内核。

这也是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圣人之至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