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轮替作战(2 / 2)
看得更开一些的话,就能发现,陆军也急于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立功。
主要就是,大陆战场上的局面,比陆军最出预料的好得多,俄军的抵抗并不顽强,而且进攻的推进速度远快于预期。要知道,最初的时候,中国陆军认为要到一九四二年夏季才能占领远东地区,并且向西伯利亚推进,而实际上在一九四一年底,中国陆军就基本上占领了远东地区,在中亚开辟了第二战场,而在远东作战的部队则向西伯利亚推进,整个进攻步骤比预期的快了半年左右。
一切顺利的话,一九四二年夏季,中德军团就将在里海东岸会师。
到时候,中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的作战压力将大大降低,主要任务就是扫荡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控制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过这条铁路把中国出产的物资送往德意志第二帝国,并且参与德军在欧洲战场上的作战行动。
按照吴铁生判断,即便出现最糟糕的情况,中国陆军用在大陆战场上的兵力也不会超过六百万,把留在后方的镇守部队算上,总共也就在一千万左右。如果需要协助德军攻打红俄的欧洲地区,那么兵力总投入也就在一千二百万左右。
问题是,到一九四一年底,中国陆军的总兵力已经突破了一千万,而且还在以每月一百五十万的速度增长。
也就是说,到一九四二年夏季,中国陆军的总兵力将接近两千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就算参与所有战场的作战行动,甚至向欧洲派遣远征军,再加上开辟第三条战线,也用不了这么多部队。
显然,陆军必须找到使用这些部队的战场。
除了大陆战场,以及向欧洲派遣远征军,支援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唯一需要大量兵力的也就只有西南太平洋战场了。
正是如此,在一九四一年底,陆军就提出了攻打澳大利亚的作战计划。
按照陆军的说法,如果能在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占所罗门群岛,在一九四二年冬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季时,就有能力攻打澳大利亚,而且陆军可以为此提供二百万到二百五十万作战部队。
为了让这个计划得到支持,陆军还拉上了空军。
当时,空军表示可以为攻打澳大利亚提供二千四百架战略轰炸机与四千架战术飞机,前提是后勤保障必须到位。
事实上,问题就在这里。
即便到一九四二年底,中国也造不出足够多的运输船只,也就无法确保向前线运送足够多的作战物资。根据中国海军估计,到年底的时候,每月最多只能向前线运送五百万吨各类物资,而陆军投入二百万地面部队、加上空军的数千架作战飞机,即便不考虑海军自身的消耗,每月也需要七百万到八百万吨物资。
显然,即便顺利攻占了所罗门群岛,也无法在一九四二年底攻打澳大利亚。
乐观估计,要到一九四三年中期,中国的海运能力才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也才有攻打澳大利亚的基础。
说白了,攻打澳大利亚,关键不是投入多少兵力,而是如何向前线运送物资。
虽然陆军提出的,攻打澳大利亚的作战计划被搁置了起来,但是在攻打所罗门群岛的战斗中,陆军依然有表现机会。
三月十七日,攻打圣伊莎贝尔岛的作战行动开始。
有趣的是,打到这个时候,美军依然没有调整防御战术,依然没有在海滩上死守,而是主动放弃了海滩阵地。
只用了三天,陆战队就占领与扩大了滩头阵地。
当然,陆战队没有在陆军部队上岛之后就撤走,而是继续留在海滩阵地上,为陆军作战部队提供后勤支援,并且帮助陆军向内陆战场运送作战物资,也参与了一些规模较小的作战行动。
登陆一周之后,陆战队开始撤退。
此时,滩头阵地已经得到巩固,而且上岛的陆军作战部队达到三个师,还有两个师正在赶来。
攻占圣伊莎贝尔岛,需要的仅仅是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