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王谢 第17节(1 / 2)
王悦转头看她,向她露出微笑:“所以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到建康外看看,本以为要外放的时候才能实现,这次算凑巧了。”
一想到他被困在建康那种勾心斗角的地方,二十年没有离开寸步,王琅也觉得他有机会外出一趟确实不容错过,哪怕是单纯的散散心游玩也好。
“当初阿父征辟山山做司徒掾,向叔父叔母承诺一定会照顾好山山,结果郭默之事一出,不仅年没过成,还让山山千里孤身赴险。现如今逆贼已经伏诛,我若再不来,真无颜再见叔父叔母了。”
王琅道:“兄长说哪里话,此事原本便是阿琅的心愿,还要多谢兄长提携成全。”
停了停,她还是忍不住探听口风:“不知新任江州刺史的人选是否定下?”
王悦道:“朝中还在商议。阿父属意侍中蔡谟,言其有方伯才,可惜蔡谟资望还是差了些,无法与荆州抗衡,而且他对阿父似乎有些误解,放到荆、豫之间,易生变故。考虑到在东郡之时,蔡谟对山山另眼相看,十分欣赏,或许能与山山配合无间,这才想要推荐他。不过蔡谟会不会同意出外,还在两可之间。其实阿父与我最属意的人选都是山山,可惜山山年龄太轻,无法服众,而且本朝惯例,外放之官必须先历郡守,再刺州府,山山还是要先在寻阳过渡,再想办法。”
“蔡侍中的确是江州刺史的好人选,如果我还在建康,必定亲自前往拜会劝说,现在却不便离开寻阳。至于刺史,阿琅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山山说说看。”
“荆、扬、徐、豫、江五州是我朝根基,我人望不够,不可能直接刺这些大州,宁州、广州又太边缘,即使立事功也助益有限。眼下荆州有陶公坐镇,最容易建功扬名之处,正如丞相先前所说,只会是江淮。阿琅的想法是,若要授刺史,不如先刺雍州。”
王悦愣了一下:“雍州?那里现在被石赵控制,即便是永嘉年间侨立的雍州如今也不在我朝治下,魏该之后就裁撤雍州,不再设雍州刺史了。”
说着说着,他忽然有些明白了王琅的想法,沉默下来陷入思索。
“空有虚名而无实土的州,即使将我置为刺史,也应该不会有太多阻力。”
这是王琅与姜尚商定好的路线,她自己也分析过,认为成功的把握很大:“北方石勒年近六十,又久在军旅,不善保养,余寿已经不多。其子石弘爱好文章,亲近儒生,军事之才远不如石勒之侄石虎,且石虎性情残酷暴虐,行事无道,萧墙之祸近在眼前。以本朝目前的实力,即使北方有机可乘也难以统一全境,回归旧都。但仅仅夺回一个襄阳,恢复侨立的雍州还是有希望能做到的。此为无中生有之计,兄长以为如何?”
第28章 鬼话连篇(一)
王悦单手撑额,闭目思考了一会儿,认可她的判断:“那其实就是十余年前梁州的辖区范围,如果能将襄阳从石赵手中夺回守住,足以凭借上游形胜之地遏制荆州。唯一可虑者在于梁州人丁稀薄,土地残破,即使招引流民或是加派驻军推行军屯,三五年内也难以自给自足,还要仰赖荆州或是豫州供给。但这也不难解决,只要把武昌握在手里,增加从江州输送给养物资的选择,江淮这盘死局就算破了。”
王家目前除了王舒,没有适合外放的人才,庾家却有庾亮、庾冰,乃至庾翼。庾亮自请外出担任豫州刺史以后,一旦荆州陶侃病故,势必能入主荆州,兼任荆州刺史。届时庾家同时拥有豫州、荆州,实力上足以形成荆扬对峙局面,甚至因为荆州位居上游的地理优势,压过扬州取代王家的当轴地位。如王悦所说,这是一盘死局,王家怎么应对都落在下风。
而王琅雍州刺史的提议打破了这盘死局,客观上让江淮州府形成犬牙交错之势。对于需要齐心协力的北伐,这样的局面当然很不利,对于安定政局,彼此制衡却极有好处。等到南方休养生息,积攒够北伐的实力再兼并小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是堪称胜负手的奇策。
王悦越想越觉得绝妙,实践起来操作性也强,王家做这些事可谓驾轻就熟,当即道:“此事回建康之后我会与阿父说明。我看山山心中已有成算,可以写下来让我一并带回建康。”
说到建康,他忽然想起原本的来意,顿时以手覆额,声音里带上少许懊恼:“这次来本没打算说这些,被山山一引,险些收不住。”
这话王琅当赞美听,笑着给他斟酒:“兄长且润润喉。”
王悦接过浅浅饮了一口,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这次来有件喜事要告诉山山,叔母来信请阿母打探荀崧次女名声,想为渊猷向荀氏请婚。”
王琅睁大眼睛:“阿兄要娶亲了吗?”
连忙展开书信,一目十行向下扫过。
“我家与荀家不是世婚,但颍川荀氏汉魏以来就是名门,荀崧又是荀家长房一支,荀令君的五世孙,门第上与渊猷可堪相配。虽则荀崧去年过世,无法为渊猷提供助力,留下的二子荀蕤、荀羡却都人才出众。”王悦为她介绍荀家的情况,便于她参考,“荀蕤有做朝官的才能,假以时日,不难超越其父,与渊猷刚好互补。另一子荀羡为人与山山有些相类。苏峻入建康时,因他年龄尚小,生得玉雪可爱,常常将他抱在膝头,他却对母亲耳语说‘得一利刀子,足以杀贼’。我当时听说,就觉得他与山山一定投缘,以后或许能成为山山在军中的臂助。”
王琅对荀羡其实有点印象,一来是因为他十五岁被皇室选中做驸马,他逃婚反抗但没能成功,还是被抓回来与公主完婚,二来是因为他二十七岁出任徐州刺史,成为东晋立国以来最年轻的刺史,是少有的军事才华出众的士族子弟。
然而王悦说了这么多,全在说颍川荀氏、荀蕤、荀羡,对要嫁进王家的荀家女郎本人几乎没有提及。
这就是世家的婚姻,重在两姓之好,连襟提携,其余都是次要。
“山山?”
王琅回过神,掩饰住自己的想法,抬头向王悦笑道:“记得小时候背谱系,荀家人的名字有一半我都不认识,荀羡这个名字倒还通俗。”
荀家给孩子取名喜欢选用生僻字,很多初读三国的人都把荀彧看成苟或,但其实荀彧还算好认,类似荀棐、荀甝、荀霬、荀肸这些名字,王琅都是边看边查《说文》才会写会背。
王悦想了想,确实是这样,不由也带上笑容:“荀家对典籍的博览钻研已成爱好,他们取名的时候可能根本不觉得生僻。”
“兄长言之有理。”
两人又交谈一阵,王琅念及他刚到江州,旅途劳顿,催着他去洗沐休息,这才分开。自己则忙着去给王允之写信,询问他对婚事的看法。荀崧去年过世,子女按惯例要为父守孝二十五个月,丧期结束前不可能定下婚事。如果王允之有其他想法,事情还有变更的余地。
可惜她现在已经是一郡太守,没有正当理由离开驻地会被收捕问罪,否则她无论如何也要去亲眼见一见荀氏那位女郎,了解她的才貌人品,再与王允之面谈。
往后几日,王琅抽出时间陪二十年来第一次离开建康的王悦游览寻阳名胜。两人如同这个时代大多数不缺空闲的世家子弟一般,享受了一段难得清静的纵情山水时光。
王悦来江州,除了带来她母亲的信,还带了许多她留在建康的杂物与体积增加不少的衣箧。王琅在他的要求下差不多每天都更换一套外衣,用来搭配游赏的风景,几次之后才发现不太对劲:“如今不是夏日,天天更换衣物是否太频繁了些?”
王悦道:“嗯,其实是为了给山山制公服参考。”
王琅惊讶:“公服?”
王悦道:“正是。女子公服尚无先例,自然是山山穿什么适合就制成什么样,理由就让叔虎去想办法。”
叔虎是王彪之的表字,他是尚书右仆射王彬之子,王导的堂侄,早年得到的评价不如王悦、王应、王羲之三人。
王导曾经写信给王羲之叹息过他才能不足,不过最终权位上还是超越王羲之,做到了尚书令的高官,桓温时期地位仅次于当权的谢安、王坦之,是琅邪王氏权柄由王导向王珣传递的关键过渡人物之一。
王琅和他相处不多,对此不免窘迫:“倒也不用特意如此。”
“本朝无论士庶都极重容止,山山容貌整丽,自然要善加利用。况且宫内官与宫外官不同,直接拿女官的服饰来用有失威仪,还是另制最好。山山自己对私服也要上些心,就算不引领风气,也不能放弃这么好的优势。”
王琅只能点头。
以貌取人的毛病到现代都很常见,晋人更是将容止推崇到了过分的地步,三国庞统的例子就不用说了,就在去年,对庾亮非常忌恨的陶侃还因为见到庾亮本人,被他的风姿大为折服,从而改变了对庾亮的看法。
离别之日,王琅换了王导妻子曹氏为她置办的半袖裙襦,替王悦送行。她很少穿这类衣物,点额妆、插步摇,按时下贵族女子习惯全部装扮完后,连王悦都不发一语地注视了她很久。
侍奉她十余年的婢女司北也比平时更加恭敬小心,总想为她捧裙摆,扶纤罗,仿佛侍奉的不是她,而是仙宫里的仙人,事事抢着提前为她做好,唯恐她亲自动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