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人实在太凶猛了 第1582节(1 / 2)
这既是它的荣耀,也是它的不幸。
因为太古文明在成长和征服过程中,从未遭遇过真正意义上,能够和它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
其所遭遇的最强大的异种生命,无非是大脑体积不超过一颗拳头的巨大爬行动物而已。
太古文明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一切。
并且将目力所及范围内的绝大部分类地行星,都改造成了对于文明个体而言,最舒适,最惬意,最不需要动脑筋就能轻松活下去的形态。
所以,太古文明从未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彻底激发出自己的潜力。
而这,也就是太古文明盛极而衰,走向毁灭的原因!
幸好,现在有了“混沌”这味解药。
眼前这颗混沌星球,几乎就是太古文明的反面。
太古文明的生活有多么轻松,稳定,惬意。
混沌星球上的生存就有多么艰难,残酷,无常。
在这里,生存不是必然,死亡才是常态。
在这里,食物链顶端的王座时常空置,没有任何一个物种,能够成为永恒的霸主。
昨日穷凶极恶的猎手,在电光石火,千变万化的进化面前,很容易或者说必然会在旦夕之间,沦为任人宰割的猎物。
昨日惊慌失措,死走逃亡的猎物,只要在无比疯狂的进化中,侥幸踏准了节奏,也有机会绝地反击,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刺激。
一茬又一茬的旧日霸主纷纷淹没在尸山血海深处。
新的,更加强大、坚韧和贪婪的霸主,却又像是雨后春笋乃至炙热的岩浆般,从尸山血海深处喷涌而出。
如此千变万化、激情澎湃的场景,向零的核心数据库,源源不断输送着天文数字的全新数据。
这些数据给零带来了全新的灵感,推导出了成千上万乃至亿万个崭新的,过去不曾想到的未来。
太古文明的前方,原本越来越狭窄,注定要走向深渊的道路,出现了全新的分岔。
零既可以提取混沌星球上,经过残酷淘汰,层层筛选,万里挑一的基因模组,融入太古文明个体的基因链,让太古文明个体拥有部分异种生命的基因性状,变得更加强大,坚韧,并且拥有过去不曾具备的,冷酷无情的野心。
也能将混沌星球上,你死我活的竞争机制,引入太古文明的社会体系中,为太古文明个体,提供适当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激发出封存了上千万年的潜能。
根据零的推演,注入这样的变化,至少能将太古文明的存续周期,延长五百万到六百万年。
而它相信,在下一个五六百万年间,生存压力陡然提升的太古文明,一定会找到更多,保存文明、提升文明乃至洞彻生命真义的方法。
反复推演,确保计算结果无误,零开始扩建“混沌数据库”。
它找到了更多位于偏远荒芜之地,因为构造、体积、轨道、和恒星距离等等条件不佳,不适合复刻成“太古文明母星”的“劣质类地行星”,播撒下了更多的混沌种子,期待收割更多、更精彩的数据。
当然,零从未忘记在这些“混沌星球”的同步轨道上,安装威力强大的天基轨道武器。
确保在星球表面的异种生命变得太过强大,有可能彻底失控之前,将整颗星球的表面都烧成玻璃。
特别是第一颗混沌星球。
面对无比残酷的生存威胁,当地的“混沌生物”们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复杂和高级的程度。
明明缺乏丰富的晶石资源,这些混沌生物的进化速度,却堪比太古文明母星,曾经发生过的那场“进化大爆炸”。
零同样在虚拟世界中构造了这颗混沌星球的模型。
并将时间尺度压缩了千万倍,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
根据它的推演,倘若不加以干涉的话,这颗混沌星球上的生物们,极有可能在十万年之内诞生智慧之光,在接下来的一万年内就掌握突破大气层的技术,在接下来的一千年内就拥有能够长期存在于宇宙真空中,甚至是进行四维空间跳跃的能力,严重威胁太古文明的安全。
一言以蔽之,这颗混沌星球即将失控。
第1952章 “幽”!
“然后,就是那个错误。”
零说到这里时,晶莹剔透的身躯深处,泛起一道道黯淡的涟漪。
有那么一瞬间,它像是从坚硬而璀璨的钻石,变成了饱受亿万年时间侵蚀,即将崩解的砂岩。
“安全起见,我应该在计算到初始混沌星球即将失控的那一刻,就激活天基轨道武器,对整颗星球实施最彻底的净化,从生态系统到地壳结构,统统归零、重置。”
零说,“然而,随着混沌星球上的生物越来越复杂、庞大、先进,他们之间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由此产生的数据,每天都在以几何级数提升。
“这些数据对于我构造虚拟宇宙,推演无尽未来,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我的计算,只需要再观测初始混沌星球三到五千年,甚至只需要三到五百年,就有极大概率获得关键数据,推演出迄今为止,最好的未来——在这个无比美好的未来,整个文明都将受益于混沌星球上诞生的全新生命形态,实现基因、机械以及能量的大一统,进军更高维度的宇宙,让文明在未来的亿万年内,继续繁荣昌盛下去。
“正好在这时候,一场来自高维宇宙的风暴,席卷了初始混沌星球所在的边境星域。
“风暴肆虐期间,我对初始混沌星球的监控和干涉能力将被大幅削弱,天基轨道武器的破坏指数也会大打折扣。
“好在,这场风暴的规模并不大,根据过往的经验,最多持续一年半载而已。
“这时候,我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放弃采集关键数据的意图,在高维风暴尚未来临之前,就将初始混沌星球,彻底烧成玻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