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2 / 2)

加入书签

那次考试录用近五万人(《北齐书》、《北史》都明确记载了确实是五万官吏。),大部分都是小吏,这也造就了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对于白身之人来说,难度更甚于经典科。

倒不是因为会有同僚帮助这群弃职之人舞弊。

而是六七年前的那场考试本就是面向广大寒门,士族子弟看不上那种职位。

当年这群人本就是寒门子弟中的佼佼者,又经过六七年的政务锻炼,比如做狱吏的,对律法烂熟于心;干税吏的,常年与算术打交道等等。

自打朝廷将科举具体事项昭告天下,有志于在官场有所作为之人,弃职专心备考。

有他们竞争,至少六七年前那帮一同参考的失败者,希望渺茫。

高澄对这种现象心知肚明,但他还是坚持了这一决定。

科举注重公平,指的是大家靠才学上位。

高澄要的就是有能力之人,考进士当官,能力差点的,考举人做吏,没能力的走开。

而不是所谓政治正确的buff加身:哦,他出身寒门,那么能力差点没关系。

县试当天,戍卒王阿井看着鱼贯入场的各科考生,心中难免焦虑:

‘我家公允真的能从这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吗?’

王公允年纪还小,刚入蒙学不满一年,离参加科考还早得很。

不过对于未来,王公允已经有了打算,他告诉父亲王阿井,决心学习算术,将来报考算术科。

万一不能中举、中进士,将来凭着算术的本事,也能给人做个账房。

正当王阿井在为儿子将来所面临的竞争压力犯愁的时候,一名年轻人已经坐到了他所监管的位子上。

年轻人嘴里不住地念叨着:

“斯文扫地、斯文扫地……”

显然进门前是经过了一次彻彻底底的搜身,似乎连隐私处也没放过。

‘看来这小子没参加过当年那场考试。’

王阿井心道。

那年轻人见时候还早,周围空荡荡的,抬头就与王阿井搭话,想要凑近乎:

“兄台也是邺县人?敢问姓名,在下李……”

话未说完却被王阿井冷冷打断道:

“考生于考院禁止言语,有再犯,当场取消资格。”

考前无论是军中将官、还是邺县县令,甚至相州刺史杨愔都与他们这群监考士卒强调纪律,有协助舞弊者,追缴过往军饷,不再享受包括免税、发饷等权利,子孙三代不许参考等。

这都是高澄所发布的防止舞弊条例之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