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167节(1 / 2)
这段时间又是大生产又是推广边区币,宣传部的人手都用不过来了,他这个写了一手好字的政委就客串着帮帮忙。
此时一听李云龙这么叫唤,还以为是粮食生意做成了,就停下笔来兴奋的望向李云龙:“他们同意换了?一千万斤粮食?”
李云龙“嗨”了一声:“一千万斤粮食算啥啊?他们打算用子弹生产线换!”
“子弹……生产线?”赵刚惊得手里的笔都掉到了桌上,写一半的标语就此白费。
不过赵刚顾不上这些,他疑惑的问:“老李,你可别拿我寻开心,这……可能吗?”
“咋不可能了?”李云龙回答:“不过人家要的不是火箭筒,是生产火箭筒的技术!”
说着李云龙就“嘿嘿嘿”的笑了赶来:“没想到小东北这家伙还有这能耐,整出来的东西把壬申制造厂那一大帮老军工都给难住了,愣是要用子弹生产线来换!”
(注:阎老西为了防止重庆方面将太原兵工厂“收归国有”,于1932年将太原兵工厂更名为壬申制造厂,下属分厂也更名为民办企业,比如西北机车、西北农机制造厂等等)
赵刚听到这就明白了,他皱了皱眉头,慎重的说:“原来是要技术,老李,这可不一定是个好事!”
李云龙点了点头,他心里其实清楚这其中的利弊,这要是把火箭筒的技术给了楚云飞,就是一锤子买卖,往后就甭想卡他们脖子啦!
只不过……
一想到有机会换到子弹生产线他就兴奋,他娘的这火箭筒老值钱了,以前怎么就没看出来呢?
赵刚沉默了下,就说:“这事不是我们能决定的,我们得向上级汇报一下!”
李云龙满口答应着,心下想,这不向上级汇报我也没辙啊,我又不知道这技术!
第280章 权衡利弊
首长有多年的战斗经历,在战场上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早就练就了“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胆气。
然而,他在听说楚云飞愿意拿子弹生产线换火箭筒技术时就坐不住了,起身在指挥部里焦急的走来走去。
也难怪首长不淡定,这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首长长期与阎老西周旋,知道阎老西的太原兵工厂可不是玩虚的。
它创建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与沈阳兵工厂和汉阳兵工厂并称民国三大兵工厂。
更重要的还是,太原兵工厂与其它兵工厂不一样,他自成体系生产的是晋造六五式步枪,这枪仿制的就是鬼子的三八大盖。
步枪用的是六五式,那子弹当然就是与三八大盖通用的6.5毫米口径的步枪弹。
而八路军手里有大量的从鬼子那缴获的三八大盖。
所以,拥有这样一条子弹生产线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八路军可以自产原装子弹!
从只能捡子弹壳复装,到能自己生产全套,这可是一大飞跃,不仅有可能解决卡脖子的问题,还能极大的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然而,把火箭筒技术给了楚云飞,也就意味着八路军失去了难得的技术优势。
考虑了一会儿,首长就停下脚步,对警卫员下令道:“马上把张万和找来,还有那个小东北!动作快!”
不久,王学新就和张万和一起走进了指挥部。
王学新是在来时的路上碰到张万和的,那时张万和刚下山走到山脚。
“去指挥部?”张万和问。
“是!”王学新回答:“首长让我去一趟!”
“可不也叫了我吗?”张万和呵呵笑道:“同时叫上咱们俩,估计是问跳雷的事了。这还用问吗?上回打鬼子时就立了大功!肯定能行啊!”
张万和一路上都跟王学新讨论跳雷的好处,甚至都想好了该怎么跟首长汇报。
不过张万和这一回却是猜错了。
到了指挥部后,首长按捺着激动先让两人在桌前坐下,警卫员分别给两人倒满一牙杯热水……这是根据地的习惯,这天寒地冻的,用牙杯装着热水既可以解渴又可以暖手。
然后首长才说道:“李云龙那边传来消息,晋绥军打算用子弹生产线换我们火箭筒的技术!”
张万和手下一颤,牙杯里的热水都洒了出来。
他吃痛的甩了甩手,嘴里却问道:“首长,这说的是生产步枪子弹的生产线?六九式?”
首长呵呵笑着点头道:“要是别的生产线,咱们就不考虑我也不为难了嘛!”
王学新虽觉得这是好事,但不像首长和张万和那么激动。
他们在子弹方面就像是个穷怕的人突然发现一个宝藏,那是欣喜若狂。
可对于王学新这个现代人而言,别人眼中的宝藏不过就是个小补丁,一条生产线而已,多大点事啊?
首长说:“首先,我要知道,如果我们拿到这条生产线,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从这话就知道首长保持着冷静和理智,或者也可以说是努力保持。
这话有道理,如果生产线发挥不了作用,比如没有原料、没人维修保养或无法保证产量等等,那这生产线就只是摆设,用技术去换当然不划算。
张万和想了想,就慎重的回答:“原料暂时不是问题,我们储存了许多弹壳和弹头,估计用这些为原料就可以生产几百万发子弹!”
原来,八路军为了能生产复装子弹,平时就有收集弹头、弹壳的习惯,确切的说是纪律,明文规定打扫战场和平时要注意收集弹壳和弹头。
但这些弹壳并不是全都可以用,有的开裂,有的严重变形,有的有缺口,平均生产一发复装子弹就会有五个不合格的弹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