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护卫(1 / 2)

加入书签

因为拥有全球第二大水下舰队,所以中国海军非常重视反潜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潜也一直是中国海军的短板。所幸的是,在过去的几场大规模局部战争中,中国海军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在反潜作战上存在的严重缺陷,没有在实战中暴露出来。

只是,随着中国海军走向远洋,反潜成为了不比防空差的关键问题。

在舰队反潜力量中,护卫舰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威海”级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可以说,在“威海”级之前,中国海军没有一种像样的反潜护卫舰,甚至没有一种能伴随航母战斗群进行远洋作战的护卫舰。不管是曾经风风火火的054a型、还是后来的054b型与054c型,都只算得上是沿海型护卫舰。比如,054a型的最大航速只有二十七节,根本跟不上航母。虽然054b型与054c型的航速有所提高,特别是054c型,在采用了新式燃气轮机之后,最高航速达到了三十三节,超过了“长江”级航母,但是仅有四千五百海里的最大续航力,仍然离远洋作战有很大的差距。

受此影响,在研制“威海”级的时候,海军把远洋作战能力放到了首位。

基本要求就是,最大续航力至少得达到六千海里(这是从广州到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往返航行距离),最好能以三十节的速度航行四千海里(这是从广州出发,到达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之后,再巡逻二十四小时的最低要求)。

显然,新式护卫舰要么采用核动力,要么增加排水量。

相对而言,核动力是满足性能的最佳选择。

从后勤保障方面看,在航母、巡洋舰与驱逐舰陆续实现了核动力化之后,大型远洋护卫舰采用核动力,也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后勤保障成本。当时,威海造船厂在第一份标书中就提出采用核动力。从综合保养成本来看,在核反应堆的堆芯寿命达到三十五年的情况下,也不会比常规动力昂贵多少。说得简单一点,核动力战舰终生不用更换堆芯,能在三十五年的服役期内节约不少的燃油成本。

问题是,核动力战舰的建造成本比常规动力战舰高得多。

仅动力系统一项,就将增加数十亿元。对于建造价格不到两百亿元的护卫舰来说,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此外,还得考虑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中国既是海军强国,也是海军装备的出口大国。到二零三零年,中国已经超过欧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舰艇出口国。可是受“华盛顿条约”限制,中国不可能向其他国家出售核动力战舰。当然,在需要采购战舰的国家中,也没有几个买得起动辄上千亿元的大型战舰。

也就是说,中国能够拿到国际市场上贩卖的,只有护卫舰。

虽然已经有好几家造船厂专门针对国际市场,推出了一些较为廉价的战舰,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也很简单:中国海军没有采购这些战舰。

可以说,在激烈的竞争中,中国海军是否是第一用户,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结果就是,为了打开出口市场,通过对外销售来分摊研制与设计成本,中国海军在第二轮招标中就要求必须采用常规动力。

这样一来,增大排水量成为必然选择。

最终,威海造船厂获得了海军的订单,而且首舰就以“威海”命名。

到二零三二年初,“威海”级第一批的前四艘已经服役,而且全部编入了“昆仑山”级航母战斗群。到年底的时候,后四艘也将服役,并且编入“秦岭”号与“太行山”号航母战斗群。到二零三五年之前,第二批八艘也将服役。到时候,四支“昆仑山”级航母战斗群将各得到四艘远洋护卫舰。

两个批次的十六艘护卫舰存在一些差别,但是基本数据相差不大。

因为与“昆明”级驱逐舰共用舰体,所以“威海”号的标准排水量为六千八百吨,满载排水量为九千二百吨,完全符合战舰大型化的潮流。与“昆明”级相比,“威海”级的最大特点就是侧重于舰队反潜,在武器、电子设备等方面,完全以反潜为主。这么做,最直接的好处就大幅度降低了建造成本。别的不说,“威海”级不具备区域防空能力,而且导弹垂直发射筒减少到四十具,同时选用了价格低廉的相控阵雷达,仅此就使综合建造价格降低了接近百分之四十。此外,“威海”级没有配备大口径电磁炮,只是可以采用电磁炮模块,还将造价减少了近百亿元。在以控制建造成本为最高目标的情况下,“威海”号的建造价格仅为二百二十亿元。如果算上外销分红,“威海”级的平均建造单价只有一百六十亿元左右,仅为“昆明”级的五分之一。

必须承认,海军做了妥协,也获得了一种足够廉价的战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