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明嫡子 第625节

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若我起事,先生必是我圣教第一号的军师,犹如西汉末年,武侯之于刘备!”

朱允炆微微一笑。

似乎,自己已经尽取此刘反贼的信任了。

他微微颔首:“云炆谢先生赏识。”

刘宗圣已然是爽朗的放声大笑起来:“军师!再与某说一说,此去山西道,某应当先做何事?”

……

第五百零五章 太孙党的第一次非正式集会

深秋里的应天城,满城枝头挂黄,钟山上的常青树和那些红叶树遥相呼应,勾勒出一副相得益彰的山景画面。

只是不论时节如何变化,应天城还是那座应天城,那座属于大明中枢的根底。

随着即将入冬,年关将至,又是一岁新年,龙湾码头变得愈发繁忙起来。这让应天府再一次下定决心,要在洪武二十九年,将上元门码头给彻底建设完成,好改变京师拥堵不堪的局面,改善京师人民的出行困局。

为此,应天府甚至专门上奏朝廷,询问朝廷能否在应天府增设一个专管龙湾码头和即将建成的上元门码头,以及所附带的仓储设施的公房。

京畿府衙的奏疏,自然是一路畅通无阻的到了文渊阁里。

这是专属于应天府、凤阳府两座府衙的特权。

内阁也同样给了回执,留存内阁再议。

这就是暂时不准,却也没有说完全不准的意思。

应天府倒是无所谓,想来朝廷也是要等上元门码头建成了,或许才会将此事重新拿出来议。

于是,大家伙便更加卖力,要尽早尽快的完成上元门码头的建设工作。

坐落在幕府山最西段的上元门外,如今已经有了一座码头和仓储地的雏形。

至于东边的幕府山,此名自东吴时期便已存在。

也叫莫府山,古时俗称石灰山、白石山。

幕府山不大不高,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长不过一十二里地,宽不足三百丈,最高峰不过六十丈。

却因山势绵延起伏,登临幕府,可远眺景天一色,万里长江从山头奔腾而下。

又因有幕府登高、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嘉善闻经、燕矶夕照六景,成了金陵四十八景最集中的地方,名声广为流传而众所周知。

而应天的金陵之名,也与此幕府山有关。

传闻战国时期,楚威王为了压制应天地区那所谓的‘王气’,派遣官吏军马,埋金于幕府山西麓金陵冈,方才有了金陵城的城名。

至于楚威王到底有没有埋金幕府山,恐怕早就有人前往金陵冈一探究竟了。

只是这些传闻和四十八景,都只是增添了幕府山的一丝名气罢了。

如今的幕府山,在朝廷而言仅仅只是一处,因地高而可望江面,足以作为防御江北的兵家要地罢了。

除了幕府山那六景之外,各处山顶山脊与江边的山脚,建造了大量的军营屯驻兵马,以及射江炮楼。

而在上元门东边,不过一里地的半山腰上,乃至一处地势稍微缓和的山台上,虽无凉亭楼阁,却也是快铺了青石条,从山脚到山顶造了石台阶的观景台。

这边不是幕府山最高处,也不是最佳的观景点,加之今日山上山下都有应天府的官差把守,此处便加不到一个寻常百姓。

平台北侧空空荡荡,可远眺江面,以及江中的八卦洲。南侧茂林,伸展出的枝叶树冠,在几条石条凳上盖出了一片林荫。

每一次到上元门这边来,便要浑身站满泥土水渍的应天府知府邹学玉,今日却是难得一见的干净。

他未曾穿着官袍常服,只是以一件斜开襟藏青儒衫示人,头上带着方巾,腰上甚至还在出门的时候,被其夫人挂上了一只小小的五福香囊。

只不过今日在这里,邹学玉并不能成为人群中的核心。

除了他以外,周围还有十来名差不多装束打扮的人,不同的只是年岁,而大多都是年轻的面貌。

在所有人的中间,似乎是莫名的巧合,石条凳的北侧正好有着一株杏树。

树下的阴凉中,解缙亦是穿了件居家出游的宽松儒服。

很显然,今日聚集在此的人,目光都是注视着解缙的。

帝国内阁排位第二的内阁大臣。

不论走到哪里,不论有没有穿那一身的大红官袍,都足以吸引无数人的关注。

更不要说,以解缙如今天下心学坐师的那一份‘江湖地位’,即便是他今日辞官回乡,也会有无数人每一日关注着他的一言一行。

于是,此地今日所聚集的人,其各自的身份便也就知晓了。

有那在朝为官的心学子弟,也有那今年没有来得及参加朝廷各部司衙门考公取官或未曾考中的举人。

除了解缙之外,眼下现场便属邹学玉的官职最高。

除了他,就是以如今的通政使司知事官王信陵为代表的一批在朝心学官员。

“今日踏秋赏游幕府山,诸位可要留下些文章诗篇才好。”

邹学玉望着刚刚从山脚下上来的众人,率先开口。

在场的,自然不能让解阁老率先开口。

余下的都是年轻人,算来算去,还得是邹学玉起个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